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1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443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98篇
  161篇
综合类   1524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319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社会救助管理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漏洞和不足,尤其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失衡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要在探索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城乡低保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相似文献   
92.
“民工荒”视角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背景下,识别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新特征,将有助于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进程的新趋势。基于"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交网络在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作用,探讨其对农村人口转移决策和教育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交网络对农民工工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初、中等教育投资回报率明显偏低,初中教育不会对工资产生显著影响,高中教育仅能引起工资落入2 000元以下工资区间的概率减少7.0%;接受初、中等教育给带来的工资增幅低于其通过工作经验增加所带来的增幅,并将促使农村初中等教育适龄人口提前做出转移决策;社交网络则通过提高实现高工资就业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上述倾向。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调整,存在着抑制农村人口教育投资、鼓励农村人口提前做出转移决策的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
重新对信息社会的特征进行介绍,以期人们对其引起重视,使我们的思想对策和体制适应信息社会的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1、M2、M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2株高最高,M1株高最低,6、7月时M1与M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1冠幅显著最小,M1为89.1 cm,较CK小13.1%;M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2为99.0 cm; M<...  相似文献   
95.
缺乏高品质品种是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征集了全国26个高档优质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产量、关键品质指标、食味、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图选出在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结果表明,有14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关键品质指标达到国标1级优质稻标准、食味分85分以上;参试品种整体平均产量为519.7 kg/667 m2;部分品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但占总数约50%左右的品种在抗倒伏性和在高温下的品质表现较差,部分品种对主要病害的耐性较弱。由此可见,我国已培育一批在江汉平原适应性良好的高品质水稻品种,有望在采取配套技术条件下达到水稻生产的品质和产量“双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龚永新 《茶叶》2019,45(1):53-56
茶与礼的契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客来敬茶正是二者契合的典型事例。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过程中,为各族人民共建、传播,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本文在探讨客来敬茶的发生、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的"人情化"社会与客来敬茶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具有互动的性质。这就是客来敬茶不断强化着人的人情化意识,促进了人情化社会的发展,而人情化社会的发生与发展,又给人的社会化提出要求,为人的社会化提供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掌握客来敬茶与人的社会化的相关内容,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麦)、两种投入方式(计秸秆和不计秸秆)下,保护性耕作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综合适应性指数(PI)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耕作方式,且PI在0.76~0.86之间,是传统耕作法(T)的2~2.5倍,NTS在该地区的适应性最强;N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结合地膜覆盖(NTP)3种耕作方式的PI高于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T、传统耕作结合地膜覆盖(TP),说明NTS、NT、NTP在该区的适应性优于TS、T、TP.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NTS,更能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
Social learning in fishes: a review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Animals acquire skills and knowledge from other animals, and fish are no exception. There is now stro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many species of fish exhibit social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behaviours. Here,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social learning in fish, focusing on (i) antipredator behaviour, (ii) migration and orientation, (iii) foraging, (iv) mate choice and (v) eavesdropping.  相似文献   
99.
原产中国的榛属植物有8个种和2个变种,约占全世界种数的一半。榛子是传统的木本粮油树种,中国先民自古以来就采集野生榛子食用。中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经纬跨度较大(24°31'~51°42'N、85°55'~132°12'E),从"东北-华北山区、秦岭和甘肃南部及河南-华中-云贵高原"呈斜带状,海拔从1004~000 m都有分布,行政地域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地理分布生态适应性研究,建立了榛属植物分布种数与气候因子间的回归方程:Y=11.883-0.051X1+0.131X2-0.003X4-0.004X5-0.001X6+0.051X8。初步提出了榛属植物资源描述与评价体系,开展了榛坚果、花粉形态及雄花序等形态多样性研究,并且在分子水平上对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川榛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平榛与欧洲榛尽管地理位置较远,但是遗传距离较近,这既说明了平榛和欧洲榛杂交成功的原因,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榛树植物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不一致性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0.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花灌木—蒙古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莸属野生花灌木 ,聚伞花序 ,花蓝紫色、枝、叶、花具有香味 ,观赏价值高 ,叶、花可提取芳香油 ;全株入药。同时其适应性极强 ,生长迅速 ,在高寒干旱、盐碱等地区作为绿化 ,美化树种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