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29篇 |
免费 | 548篇 |
国内免费 | 79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77篇 |
农学 | 1896篇 |
基础科学 | 530篇 |
951篇 | |
综合类 | 4467篇 |
农作物 | 1102篇 |
水产渔业 | 156篇 |
畜牧兽医 | 987篇 |
园艺 | 443篇 |
植物保护 | 7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86篇 |
2022年 | 321篇 |
2021年 | 329篇 |
2020年 | 352篇 |
2019年 | 417篇 |
2018年 | 267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597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649篇 |
2012年 | 840篇 |
2011年 | 794篇 |
2010年 | 650篇 |
2009年 | 643篇 |
2008年 | 547篇 |
2007年 | 588篇 |
2006年 | 482篇 |
2005年 | 437篇 |
2004年 | 339篇 |
2003年 | 313篇 |
2002年 | 236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38篇 |
1999年 | 216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07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98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7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苜蓿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北和江苏等11个省(自治区)苜蓿产区的30个审定登记品种的38个苜蓿种子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检测研究;测定了21种25个真菌分离物对苜蓿幼苗根组织的入侵性及19种真菌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酸、镉胁迫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丝草可在土壤酸化和镉污染的矿区正常生长,其可能对酸和镉(Cd)胁迫具有特殊的响应策略。为此,以金丝草种子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种子萌发试验,设置不同酸(pH 5.5、4.5、3.5)和镉(5、10、20 mg·L-1)胁迫处理,分析不同胁迫条件下金丝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质膜完整性及芽亚显微结构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酸胁迫可提高金丝草种子发芽率,不同酸胁迫处理其发芽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随pH的逐渐减小,金丝草萌发指标呈减小趋势,pH 3.5处理,金丝草种子除发芽率外的其他萌发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P<0.05);随着Cd浓度的增加,金丝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值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出抑制作用,但Cd 20 mg·L-1处理金丝草种子发芽率仍可达40%以上。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值分析发现,pH大于3.5,Cd浓度小于10 mg·L-1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随pH的进一步减小和Cd浓度的提高,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根尖质膜和芽亚显微结构造成较大损害,出现细胞器膜破裂和细胞空泡化等现象。综上,金丝草种子萌发对酸和镉胁迫有较强耐性,表现出轻度酸和镉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而强酸和镉胁迫则抑制。 相似文献
73.
种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关于种子老化机理的研究是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能量合成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也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位点,且普遍认为,活性氧是导致种子老化的主要因素。种子老化过程中线粒体的典型结构逐渐被破坏,呼吸速率和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抗氧化功能发生改变,因此,本文主要概述种子的老化与线粒体结构、呼吸作用、抗氧化系统变化的关系,并阐述线粒体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关系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种子老化与线粒体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种子老化的线粒体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4.
75.
病害是导致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草地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用杀菌剂对沙打旺种子进行预处理,在培养皿和盆栽两种培养条件下模拟沙打旺种子在自然环境中受到不同病原真菌侵染后的萌发和生长状况,探讨杀菌剂预处理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病原菌后,经杀菌剂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植株的株高、根长和干重较无菌水处理种子显著提高(P0.05),而发病率、死亡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则相应地显著降低(P0.05)。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有所不同,在多菌灵、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3种杀菌剂中,代森锰锌预处理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6.
为挖掘优异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资源,加快其抗落粒品种选育,本研究在前期资源筛选基础上,于2015-2016年对13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落粒性及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7.43%,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77%。13份种质中,PI619516落粒率最低,种柄断裂拉伸张力(breaking tensile strength,BTS)测定值达70.05gf,种质PI639855的落粒率最高,BTS值为13.99gf。BTS变异分析表明,种质PI639852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5.09%,表明该种质在落粒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种内遗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二叶长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旗叶长与旗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每穗小花数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BTS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穗长和茎粗越大,BTS就越小,落粒率就越高。以BTS值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第ⅰ类种质落粒性最高,第ⅱ和第ⅲ类种质表现出很高的落粒性,而第ⅳ类种质落粒性中等。1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种质PI547394的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综合隶属函数值为0.55。本研究为垂穗披碱草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77.
对三点金(Desmodium tiflourum)在整个生育期内开花结实过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三点金为一年多季开花植物,具有2个明显的开花期,第1、第2开花期分别为4-6月(75~80 d)和9-10月(62~65 d);三点金第1、2开花期花粉失活率分别为72.34%和87.23%,第1开花期小花花粉活力显著低于第2开花期花粉活力,三点金花粉可育率在第1、2开花期分别为92.60%和93.72%,2个花期柱头散落花粉数分别为5.86和5.77粒,二者无显著差异;三点金单荚成熟天数为28~31 d,三点金在5-11月均有结实现象发生,但结实高峰期为10月中旬-11月初(20~22 d),不同土壤基质的三点金以100%砖红壤的结实率及结实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78.
结缕草种子打破休眠过程呼吸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呼吸抑制剂测定了结缕草休眠与打破休眠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各个呼吸代谢途径-糖酵解呼吸途径(EMP)、三羧酸循环呼吸途径(TCA)、磷酸戊糖呼吸途径(PPP)的呼吸速率及其占总呼吸速率的比例,结果表明,休眠种子的总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打破休眠种子的总呼吸速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磷酸戊糖途径及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呼吸速率低,这是休眠结缕草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Alizadeh AR Alikhani M Ghorbani GR Rahmani HR Rashidi L Loor JJ 《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2012,96(3):466-473
Safflower seed ha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linoleic acid among 80 oilseeds but 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on the effective use of SS for lactation cows.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a diet supplemented with an Iranian SS variety (IL-111) in combination with fish oil (FO) would result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rans-18:1 (including vaccenic acid) and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in milk fat than feeding an unsupplemented control diet.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feeding diets containing: (i) Control: (C); (ii) 25 g of roasted SS IL-111 (RSS); (iii) 20 g FO and (iv) 25 g RSS + 10 g FO (RSS + FO) per kilogram of dietary DM on feed intake, ruminal fermentation, milk production and fatty acid profile. Eight multiparous Holstein cows were used in a replicated 4 × 4 Latin square design study. The experiment had four periods of 21 days. Milk Fat percentage was lower (p < 0.01) with FO supplementation and averaged 19.0 and 21.5 g/kg milk with FO and RSS + FO compared with 30.3 and 32.5 g/kg with C and RSS. Feed intake also was lower (p < 0.01) with FO vs. C (23.1 vs. 24.5 kg/day) but feeding RSS resulted in greater feed intake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26 kg/day). Despite lower feed intake with FO, milk production did not change from controls but feeding RSS + FO resulted in greater milk yield than controls (42.6 vs. 39.3 kg/day). Ruminal pH was greater (p < 0.01) in cows fed FO than other treatments. Supplemental FO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RSS resulted in dramatic increases (p < 0.01) in c9,t11-18:2 in milk fat (12.7 and 13.2 g/day vs. 5.8 and 7.02 with C and RSS). It was surprising to note that 25 g/kg RSS can improve feed intake. 相似文献
80.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广泛推广运用于牧草种子生产。以“滇北”鸭茅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矮壮素(500、750、1000、1250 g·hm-2)和不同浓度抗倒酯(100、200、300、400 g·hm-2)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混合制剂(500+50、500+150、1000+50、1000+150 g·hm-2)对鸭茅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3种生长调节剂对鸭茅种子的产量均有提升,以混施矮壮素和抗倒酯(500+150 g·hm-2)效果最佳,增产达46.2%。此外试验发现,生长调节剂主要是通过增加鸭茅种子田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目和结实率来提高鸭茅种子产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千粒重及每穗小花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