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35篇
  免费   1692篇
  国内免费   5449篇
林业   882篇
农学   5759篇
基础科学   1920篇
  7046篇
综合类   20460篇
农作物   8147篇
水产渔业   233篇
畜牧兽医   1750篇
园艺   801篇
植物保护   2578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837篇
  2022年   1423篇
  2021年   1681篇
  2020年   1626篇
  2019年   1743篇
  2018年   1319篇
  2017年   2046篇
  2016年   2512篇
  2015年   1857篇
  2014年   2562篇
  2013年   2674篇
  2012年   3340篇
  2011年   2925篇
  2010年   2384篇
  2009年   2332篇
  2008年   1926篇
  2007年   2139篇
  2006年   1896篇
  2005年   1674篇
  2004年   1291篇
  2003年   1205篇
  2002年   877篇
  2001年   894篇
  2000年   800篇
  1999年   689篇
  1998年   574篇
  1997年   530篇
  1996年   511篇
  1995年   518篇
  1994年   379篇
  1993年   397篇
  1992年   332篇
  1991年   318篇
  1990年   288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152篇
  1987年   163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1篇
  1962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检测了黑龙江水稻主产区4个当地主栽品种的种子内部镰刀菌寄藏情况,测定了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及对水稻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2种混配种衣剂对串珠镰刀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内部镰刀菌的分离频率高达56.7%~96.0%,其中串珠镰刀菌的分离频率为32.6%~48.2%,2种种衣剂对带菌种子具有显著的消毒处理效果。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镰刀菌F.moniliforme的毒力指数分别为457.11和802.04,增效倍数分别为6.53和0.13。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优于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增效作用低于20%克福甲种衣剂。电镜观察表明,种衣剂低浓度至高浓度处理下均可引起串珠镰刀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局部膨大或形成菌丝束,菌丝顶端异常膨大、缢缩或形成穗状和花絮状分枝。  相似文献   
102.
大果型鲜食枣新品种‘大白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白铃’为大果型鲜食枣优良新品种。果实特大, 平均单果质量24. 5 ~ 25. 9 g, 最大80 g,整齐, 外形美观, 品质优良。早实, 丰产, 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103.
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穗颈稻瘟等两系杂交稻制种穗期主要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清除菌源、轮换制种、健身栽培、对口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4.
生物测定法测得谷壳对复方88-1灭鼠剂的阻滞率为54.3%,光谱分析法测得其对敌鼠钠盐的阻滞率在47.43%—57.00%之间。相同条件下,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取食敌鼠钠盐稻谷毒饵量为大米毒饵的2倍多。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大米毒饵更易松散、霉变,使其适口性更低。综合考虑认为南方灭鼠使用稻谷毒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5.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6.
微管、微丝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oryzalin、微丝特异性抑制剂细胞松弛素A (cytochalasin A,CA)和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D)的试验表明:oryzalin在5~50μmol/L、CA在0.5~1.0μg/mL、CD在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基本上没有影响。采用以上几种细胞骨架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水稻叶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寄主细胞抗病菌扩展的能力。在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鞘细胞中,病菌扩展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抑制剂处理抑制水稻细胞抗病菌的扩展能力与水稻的抗病防卫反应如原生质颗粒化、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和HR发生的延迟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7.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苗期初筛、复筛、抗谱测定和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等不同鉴定方法,对经分子检测证明已整合有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精酶基因的22个转化系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筛选出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原种对照七丝软占有明显提高的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表现高抗的有来自F4-9转化株系的7个品系。高抗材料的R7代品系,经室内抗谱测定及田间病圃试验结果,仍然表现高抗稻瘟病。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优质感病品种改良成高抗品系,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8.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诱导及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几丁质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胞壁作唯一碳源诱导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NF9、TC3和P1产生几丁质酶,用硫酸铵沉淀法制备几丁质酶粗提液。上述木霉菌株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对胶体几丁质浑浊度的减少率)分别为79.8%、74.4%和76.0%,均显著高于非诱导的阳性对照。培养第5 d几丁质诱导的木霉菌株NF9和TC3内切几丁质酶活性显著高于由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诱导的酶活性。体外测定表明,通过诱导的木霉菌株TC3、NF9和P1几丁质酶粗提液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拮抗圈直径可达38、21和23 mm,与非诱导的阳性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木霉几丁质酶拮抗作用的特点及生防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研究表明,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2%,蔗糖3%,酵母膏0.1%,KH2PO40.1%,MgSO40.05%;培养基最佳初始pH、250mL三角瓶装量、接种量、种子菌龄分别是3.5、80mL、10%和120h;用10L发酵罐发酵时,最佳培养条件是种子种龄144h、28℃、接种量10%、通风量2.5L/min。  相似文献   
110.
Research on insect pests (including leafhoppers and planthoppers) in Nepal was initiated in 1956 by the Entomology Divis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Uni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More systematic work bega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ice Improvement Programme in 1972. Because of poor document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 research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to date. The available research reports are mostly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eminars/workshops. They are used here to asse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caused,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relative abundanc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through chemicals. Much of pas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insect surveys by light traps and sweep nets and the evaluation of insecticides and, since early 1990, some research on rice green leafhoppers (Nephotettix virescens and Nephotettix nigropictus) has begun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their potential as vectors of rice viruses. The challenges to pest management in general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eed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