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17篇 |
免费 | 532篇 |
国内免费 | 74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28篇 |
农学 | 1831篇 |
基础科学 | 530篇 |
919篇 | |
综合类 | 4340篇 |
农作物 | 1019篇 |
水产渔业 | 151篇 |
畜牧兽医 | 939篇 |
园艺 | 453篇 |
植物保护 | 7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312篇 |
2021年 | 331篇 |
2020年 | 347篇 |
2019年 | 410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473篇 |
2016年 | 591篇 |
2015年 | 399篇 |
2014年 | 543篇 |
2013年 | 617篇 |
2012年 | 832篇 |
2011年 | 787篇 |
2010年 | 622篇 |
2009年 | 636篇 |
2008年 | 529篇 |
2007年 | 564篇 |
2006年 | 475篇 |
2005年 | 417篇 |
2004年 | 319篇 |
2003年 | 296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223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49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141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7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研究瓜类与宿根甘蔗不同的套作模式对瓜类、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为瓜类合理套作甘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桂蜜2号薄皮甜瓜、丰成2号蜜本南瓜与桂糖21号宿根蔗进行套种,研究适合的瓜类与宿根甘蔗套种模式。结果:甘蔗行距为1.1m的常规行距套种甜瓜,甘蔗的产量最高,为5470.39kg/667m2,甘蔗蔗糖、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质指标最优分别为11.84%、14.72、86.14%和14.15%,同时提高甜瓜的品质。甘蔗常规行距套种瓜类的产量品质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瓜类产量品质要高,套种在1.1m常规行距的南瓜和甜瓜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产量分别高13.10%、18.14%,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分别高14.59%、19.24%,南瓜的维生素C含量高24.54%和1.08%,β—胡萝卜素含量则高7.5%。与新植蔗套种瓜类有相同的趋势。建议生产上采用1.1m的常规行距种植甘蔗与甜瓜套种。 相似文献
113.
含油量是油菜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目前已有较多的油菜种子含油量定位研究, 然而各研究系统相对独立, 群体与标记的差别使得难以比较不同研究结果。本研究连续4年种植了一个含308份材料的油菜自然群体, 结合60K SNP芯片数据对种子含油量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并将所鉴定的显著位点与早前2个自然群体及10个分离群体鉴定到的位点进行全基因组比较与整合。结果显示, 通过GWAS共检测到8个与种子含油量显著关联的位点, 单个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度为3.22%~5.13%; 结合其他12个群体的定位结果, 共获得193个油菜含油量整合位点, 分布于油菜的所有19条染色体, A亚基因组平均每条染色体有13个位点, 显著高于C亚基因组(7个)。对不同群体鉴定结果的比较发现, 7个整合区间能在至少3个群体中被检测到, 均位于A亚基因组染色体(A01、A02、A03、A06、A08、A09和A10)上, 其中有3个与C亚基因组上的区间存在同源性, 在这3个区间中共鉴定到26个已知的油脂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将193个位点锚定到法国公布的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 构建了一个可视的油菜种子含油量位点全基因组整合系统, 可为油菜种子含油量重要位点的确定提供帮助, 并为制定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育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NaCl胁迫对板蓝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了NaCl胁迫处理对板蓝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蓝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其全株的处理表明:胚根长、下胚轴长、胚根鲜重、下胚轴及子叶鲜重均随NaCl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却随溶液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5.
四川省2种生境条件下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四川省的丘陵区(洪雅)和中山地区(汉源)2种生境条件下的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两地的种子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洪雅点种子产量为244.0 kg/hm2,汉源点的种子产量为532.8 kg/hm2.两样地的种子质量相比,汉源点的发芽势、发芽率、四唑染色数和四唑脱氢酶均高于洪雅点.两地的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均呈显著相关;相关性强弱依次为:每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分蘖数>每生殖枝小穗数>千粒重.每生殖枝种子数对种子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16.
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3种蔬菜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心莲子草Alter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又名喜旱莲子草、水花生,是苋科莲子草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空心莲子草是入侵破坏性很强的植物种,生长速度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均超过一般作物.其以根茎进行营养繁殖,匍匐茎发达,并于节处生根,茎的节段亦可萌生成株,借以蔓延及扩散[1-3].有些外来植物可分泌对其他植物有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等来排斥其他物种[4].空心莲子草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后,往往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否与该植物对周围杂草、农作物也产生化感效应有关,目前仅有少量报道[5-8].对空心莲子草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生物学特征、防除和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处理[9-15]等方面,而对其化感作用的研究较少见. 相似文献
117.
光敏核不育水稻选育与利用的几个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现有光敏核不育材料进行了分类,分为4种遗传类型;其中,温光弱感到光敏核不育系是最为理 想的遗传工具,并就其选育途径和选择“粳不籼恢”繁殖制种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8.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当前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强化管理体制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使种子管理工作实现健康、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9.
S.J. Roberts L.H. Hiltunen P.J. Hunter J. Brough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Plant Pathology》1999,105(9):879-889
The effects of inoculum load and watering regime on the transmission of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from seed to seedlings of cauliflower were investigated. Seed,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cteria, was sown in commercial module trays and subjected to four different watering regimes: high frequency overhead spray, low frequency overhead spray, high frequency capillary and low frequency capillary. Visible symptoms were recorded and leaf washing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pathogen on symptomless plants.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s on symptoms and on the proportion of contaminated but symptomless plants was similar. Initially, they were influenced only by the dose of bacteria with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tering regimes, but later the proportion of plants with symptoms was greater for plants subjected to overhead watering, due to spread and secondary infection. Generalised linear models were fitted to the data relating the proportion of symptomless contaminated plants or the proportion of plants with symptoms, p, to the mean dose of bacteria per seed, d, and the number of overhead waterings, noh. The equations were: p=1–exp(–0.014·d
0.32·noh
0.045) for symptomless contaminated/infected plants and p=1–exp(–0.0056·d
0.44·noh
0.014) for plants with symptoms. These models indicated that the one-hit probability for transmission of the pathogen (i.e. with/without visible symptoms) was 0.014 and for infection (i.e. with visible symptoms) was 0.0056.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