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84篇 |
免费 | 586篇 |
国内免费 | 84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93篇 |
农学 | 721篇 |
基础科学 | 294篇 |
4969篇 | |
综合类 | 4093篇 |
农作物 | 332篇 |
水产渔业 | 181篇 |
畜牧兽医 | 529篇 |
园艺 | 393篇 |
植物保护 | 5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0篇 |
2023年 | 336篇 |
2022年 | 449篇 |
2021年 | 474篇 |
2020年 | 478篇 |
2019年 | 500篇 |
2018年 | 415篇 |
2017年 | 642篇 |
2016年 | 709篇 |
2015年 | 549篇 |
2014年 | 603篇 |
2013年 | 888篇 |
2012年 | 1066篇 |
2011年 | 801篇 |
2010年 | 564篇 |
2009年 | 548篇 |
2008年 | 479篇 |
2007年 | 533篇 |
2006年 | 469篇 |
2005年 | 391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1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52.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构性相关规则 ,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了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分析的解析程序。这一解析程序把有机化合物的构性相关分析归纳成 5个步骤 ,即写出靶结构式 ,找出官能团 ,分析官能团和烃基中所含的每 1根化学键 ,考察分子中各结构单元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最后分类总结出有机化合物的全部性能。 相似文献
53.
54.
随着粮食增产的迫切需求和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种植业与养殖业养分物质循环断裂,推进种养结合成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从农户层面以及区域层面都存在着种植与养殖之间的纽带断裂,造成了农业资源利用的错位,也产生了资源环境双重压力。推进种养结合的堵点主要表现在养殖场责任尚未压实、有机肥施用不便利、堆肥质量标准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本文结合对国内和国际上推进种养结合的典型做法的分析,在强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大背景下,从优化种养布局规划、压实养殖主体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当前构建全新的种养循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5.
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碳氮剖面分布及生长季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观测的试验方法,于2016年5-10月及2017年8月对科尔沁草甸湿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剖面分布及生长季动态特征进行了实验分析,旨在为科尔沁草甸湿地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土壤碳氮储量估算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随土层深度下降,0~20 cm土层间下降显著,20 cm以下趋于相对稳定,范围分别为11.9~23.5 g·kg-1和0.66~1.50 g·kg-1。2)各土层土壤碳氮含量月间差异显著(全氮40~60 cm土层除外),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土壤碳氮密度(100 cm)生长季变化大于年际变化,有机碳密度全生长季呈上升趋势,范围为15.44~20.82 kg·m-2,全氮密度生长初期明显下降,之后趋于相对稳定,范围为1.01~1.16 kg·m-2。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和水文是影响其分布、变化的关键因子。科尔沁草甸湿地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变化较大,且表现为潜在的碳汇和氮源,但年际间碳汇潜力未充分发挥,本研究建议禁牧力度应加大并增加氮肥投入以提高科尔沁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讨西南"旱三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进而估算该模式下的土壤固碳潜力,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2种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结果表明,3种作物种植下的2mm粒径与2~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此消彼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85,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不同作物的响应不同,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含量在小麦和大豆种植后高达90%左右,玉米种植后约为80%,说明种植玉米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2~0.25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微团聚体的两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不受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5cm和5~10cm土层的本土及各个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且5~1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受秸秆覆盖的影响较大。通过估算固碳潜力发现,玉米条带的土壤固碳潜力显著大于小麦-大豆条带,在耕作处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农作物的响应不同。因此,在西南"旱三熟"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双重影响,土壤固碳潜力主要由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决定,水稳性大团聚体更易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外,合理安排农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7.
58.
渗透调节在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幼苗适应盐逆境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室内培养法,观察测定了盐胁迫对碱茅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碱茅,特别是其地上部对K~+有较强的吸收、富集和选择能力。这是其耐盐性强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高浓度NaCl胁迫下,Na~+在碱茅体内的大量积累是其受害的主要原因;测定了盐逆境下植株各部分中小分子有机物(游离氨基酸,包括游离脯氨酸以及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积累情况,并初步查明了其积累的机制,分析了小分子有机物在渗透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碱茅的合理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A. Wallenbeck G. Gustafson L. Rydhmer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A - Animal Sciences》2013,63(3):181-191
Abstract The study evaluates the first three parities of 144 Swedish Landrace×Yorkshire sows from three certified organic and three conventional commercial piglet-producing herds. Sows and litters were weaned at seven and five weeks post partum (pp) i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herds, respectively. Herdsmen judged sow behaviour and maternal ability at farrowing, two weeks pp and at weaning. Herdsmen collected registrations of litter size, litter weight and sow fat status at farrowing and at weaning. Piglet mortality and oestrous signs were register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nursing period. Sows in organic herds were scored to be more cautious among piglets, and to have better nursing behaviour and maternal ability in early lactation than sows in conventional herds. Piglet mortality was higher in organic than in conventional herds. Oestrus during lactation was only observed among sows in organic herds, and sows showing oestrus during lactation were fatter at weaning. 相似文献
60.
Lien VANDE MAELE Marc HEYNDRICKX Dominiek MAES Nele DE PAUW Maxime MAHU Marc VERLINDEN Freddy HAESEBROUCK An MARTEL Frank PASMANS Filip BOYEN 《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Veterinary Science》2016,78(2):325-328
The antibacterial potential of organic acids and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against Brachyspirahyodysenteriae, the causative pathogen of swine dysentery, was evaluated. 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 (MIC) of 15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at pH 7.2 and pH 6.0, using a broth microdilution assay.In addition, possible synergism was determined. MIC values for the three tested strains were similar. Fororganic acids, MIC values at pH 6.0 were lower than at pH 7.2. B. hyodysenteriae was mostsensitive to cinnamaldehyde and lauric acid, with MIC values <1.5 mM. Most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binarycombinations were additive, however, for thymol and carvacrol, synergism could be observed. Invitro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certain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and organicacids against B. hyodysenteria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