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4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林业   85篇
农学   211篇
基础科学   121篇
  1564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通过水肥管理达到减少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维持土壤质量的目的,探求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水肥用量的关系。【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以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根据当地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实际中的水肥用量,设计各试验因子的水肥水平,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拉秧后测定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建立土壤硝态氮量与水肥因子间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了各单因子效应及二因素的耦合效应。【结果】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影响最大,施磷量、灌水量和施钾量次之,有机肥用量最小。当其他因子为0水平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多而增加,随施磷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随灌水量、施钾量以及有机肥用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灌水量及氮、磷、钾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产生的影响程度随其他因子的水平而变,存在明显交互作用。模型寻优显示:灌水量455.1~471.5 mm,施氮量532.3~586.5 kg/hm2,施磷量420.8~466.4 kg/hm2,施钾量646.1~723.5 kg/hm2,有机肥用量25.6~27.9 t/hm2,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可维持在100~150 mg/kg的较低水平。【结论】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相对较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用量来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故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仍需严格控制水肥用量。  相似文献   
92.
生物炭配施沼液对淋溶状态下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生物炭添加量、淋溶强度、沼液施加量对土壤养分淋失及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淋失主要集中在前8次,后期淋失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各因素对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淋失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淋溶强度、生物炭添加量、沼液施加量,而对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炭添加量、沼液施加量、淋溶强度。添加生物炭能明显减少养分淋失,且添加生物炭的0~20cm深度土壤的养分明显高于未添加生物炭的20~40cm土壤,各因素对氨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在土壤中的含量影响差异显著,而对速效磷的影响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检测和治理措施,采用大田土壤淋溶试验,分析了河套灌区农田在保水材料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累积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水材料处理玉米苗期土壤NO_3~--N累积量平均提高20.49%,收获期平均降低13.98%;苗期土壤NH_4~+-N累积量平均提高35.21%,收获期平均降低28.93%。保水材料有效地抑制了氮素的淋溶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同时保证了玉米生育后期有效氮的供应,避免短时间内氮素的大量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面源污染,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究施氮对不同质地滴灌棉田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温室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硝态氮分布迁移特征,分析了施氮对NO_3-N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砂土、壤土中施氮量分别为256.00、287.34 kg/hm~2时,相应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皮棉产量最高,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30~40 cm土层,有利于棉花根系的吸收,且分别比不施氮增产43.87%和44.92%。一定施氮量下,壤土硝态氮分布的均匀性优于砂土,并且根层20~40 cm土层硝态氮量高于砂土,且比砂土平均增产6.16%。砂土、壤土中硝态氮量在各生育期总体呈现"降-增-降"的变化趋势,并且收获前期施纯氮340 kg/hm~2处理60cm土层砂土硝态氮量的第二个峰值较壤土提高15.98%,在生育期末端砂土在深层的氮素积累高于壤土,存在继续向下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95.
菜地土壤磷素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以菜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0~100 cm菜地土壤Olsen-P、CaCl2-P、NaOH-P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 cm菜地Olsen-P、CaCl2-P、NaOH-P含量分别为:123.8~399.6 mg/kg、9.1~27.2 mg/kg、184.9~608.9mg/kg。土壤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积累量逐渐降低;土壤Olsen-P与CaCl2-P、NaOH-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高于55.6~63.0 mg/kg时,土壤CaCl2-P显著增加,此时的Olsen-P含量为土壤磷渗漏淋失显著增加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96.
钼对小白菜叶绿素和抗坏血酸含量以及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钼对盆栽小白菜叶绿素、抗坏血酸含量以及硝酸盐累积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CK),未施钼;试验1组(Mo1)施钼0.15mg/kg;试验2组(Mo2)施钼0.30mg/kg。盆栽3周后对小白菜取样,分别测定其硝酸盐、叶绿素和抗坏血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小白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显著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CK相比,施钼后小白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增加幅度更大,其中Mo1组和Mo2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Mo1组和Mo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钼可以显著改善小白菜的品质,有效防止其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97.
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柱培养的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测试磷、土壤磷渗漏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土壤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后,土壤CaCl2-P、Olsen-P和土壤渗漏液中可溶性磷均显著增加;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土壤各形态磷量随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各形态磷量也逐渐增大,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土壤磷的最大吸磷量(Qm)和土壤磷吸持指数(PSI)逐渐减少,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DPS)逐渐增加;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的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随着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不同磷水平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逐渐增加、土壤磷的吸持指数下降、土壤磷的渗漏量逐渐增大;土壤磷渗漏量与土壤测试磷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的土壤测试磷随着磷肥或有机肥用量以及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8.
Agricultural systems with grazing animals are increasingly under scrutiny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degradation of waterways and water bodies. Soil type, climate, animal type and nitrogen (N) fertilisation are contributors to the variation in N that is leached through the soil profile into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It is difficult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using experimentation only and modelling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An agro-ecosystem model, EcoM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pastoral ecosystem responses to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in climate and soil, choice of animal type and N fertilisation level within the Lake Taupo region of New Zealand. Factorial combinations of soil type (Oruanui and Waipahihi), climate (low, moderate and high rainfall), animal type (sheep, beef and dairy) and N fertilisation level (0 or 60 kg N/ha/yr) were simulated. High rainfall climates also had colder temperatures, grew less pasture and carried fewer animals overall which lead to less dung and urinary N returned. Therefore, even thoug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N returned ultimately leached at the higher rainfall sites, the total N leached did not differ greatly between sites. Weather variation between years had a marked influence on N leaching within a site, due to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rainfall events. In this region, for these two highly permeable soil types, N applied as fertiliser had a high propensity to leach, either after being taken up by plants, grazed and returned to the soil as dung and urine, or due to direct flow through the soil profile. Soil type had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N leaching risk, the timing of N leaching and mean pasture production. Nitrogen leaching was greatest from beef cattle, followed by dairy and sheep with the level of leaching related to urine deposition patterns for each animal type and due to the amount of N returned to the soil as excreta.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eep farming systems with limited fertiliser N inputs will reduce N leaching from farms in the Lake Taupo catchment.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中的普通克里金(Or-Kriging)法对绿洲农区207个地下水进行了硝态氮空间变异分析,并以河流、农田排渠水中的硝态氮量分析了硝态氮污染的原因。结果表明,绿洲区地下水体硝态氮量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值为3.32mg/L,属国家地下水Ⅱ类质量标准,但不同区域地下水的硝态氮量差异明显;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对绿洲区未测区域进行估值并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分区表明,绿洲农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硝态氮量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大允许质量浓度(10.0mg/L),个别地区已处于污染警戒状态(20.0mg/L),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随着近些年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及利用率偏低是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0.
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NO3--N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大田条件下,以制种玉米"金西北2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交替灌水、固定灌水、均匀灌水和交替施氮、固定施氮、均匀施氮二因素三水平的完全组合方案,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0~100 cm土层分层监测植株正下方、植株正南侧和植株正北侧的土壤NO_3~--N含量。结果表明:监测时期内,植株南、北两侧较植株下和0~40 cm土层较40~100 cm土层的土壤NO_3~--N含量时空分布受灌水施氮方式影响更大。固定灌水固定施氮下,水氮同区时土壤NO_3~--N在施氮侧下移,而水氮异区时土壤NO_3~--N在施氮侧累积。灌浆期,40~80 cm土层的植株下,与均匀灌水相比,交替灌水下不同施氮方式的土壤NO_3~--N含量减少9.9%~14.4%。交替灌水均匀施氮或交替灌水交替施氮使得土壤NO_3~--N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0~40 cm土层周围,成熟期二者0~100 cm土层的土壤NO_3~--N残留量相近,但较其他处理减少11.7%~27.3%。综上,交替灌水均匀施氮或交替灌水交替施氮使玉米生育期土壤NO_3~--N含量时空分布比较合理,成熟期土壤NO_3~--N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