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42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28篇
  113篇
综合类   261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探明初制工艺及原料对花茶素坯吸附能力的影响,以中小叶种春茶-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初制按定拱、全炒、半烘炒制成毛茶精制后取3种工艺中的嫩粳、叶、芽制成石蜡切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素坯嫩茎的横断面切片均无孔隙,不同素坯茶条的芽尖部的孔隙形状和大小差异不大,但叶片的孔隙因初制工艺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并已证实,茶叶叶片上的孔隙是炒制过程中茶条扭结所形成,并不是结构上多孔,故炒青素坯的孔隙量要多于烘青,初  相似文献   
92.
多孔碳质材料微结构和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超大容量电容器又叫双电层电容器,它的静电容量是同体积普通电容器的10^5-10^6倍,是现代电子工业的重要元件之一。双电层容器的极板是对特定电解质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多孔碳质材料-活性炭制成的。  相似文献   
93.
喷焊余温淬火改善深松铲尖铁基涂层耐磨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深松铲尖耐磨性能差、失效频繁等问题,采用火焰喷焊技术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铁基合金涂层,并利用喷焊后试件余温对其进行了淬火处理。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仪分析了涂层显微组织、元素构成及物相组成,利用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测试了涂层显微硬度及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呈良好冶金结合,淬火涂层主要由碳化物Cr_(23)C_6、Cr_7C_3,硼化物Fe_2B,复合相(Cr,Fe)_7C_3以及固溶体γ-Fe(Cr,Ni,C,Si)等组成。与未淬火涂层相比,组织得到细化,涂层显微硬度平均为800 HV左右,较未淬火涂层提高了约100 HV。淬火涂层试件(45钢基体)和未淬火涂层试件(45钢基体)平均磨损质量分别为0.30和0.35 g;田间试验的涂层淬火深松铲尖(65Mn基体)磨损质量为32 g,无涂层65Mn铲尖为70 g,涂层深松铲尖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该研究可为延长深松铲尖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基于微观特性分析风积沙粉体掺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冻融-盐浸环境下风积沙粉体混凝土的微观特性,设计了强度等级为C35、C25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在浓度为0%、3%、6%硫酸镁溶液中采用快冻法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场发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其孔隙特征、微观形貌及水化产物。结果表明,风积沙粉体的掺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且适当提高强度等级,有利于提高风积沙粉体混凝土抗冻性,其中强度等级为C35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在6%MgSO_4溶液中可承受高达425次冻融循环;相对于基准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中有发育状况良好的针柱状产物钙矾石、纤维状产物石膏生成,填充因冻胀应力作用产生的裂隙,使其内部有害及多害孔数量低于普通混凝土29.78%,抗冻性增强。  相似文献   
95.
基于眼柄微结构的克氏原螯虾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类的蜕壳生长机制使其能够记录生物学信息的钙化组织周期性消失。一直以来,甲壳类年龄和生长的研究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观察和分析了采集于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河道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眼柄微结构,并研究了其眼柄上的生长纹与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眼柄切片的横截面和纵切面均可观察到其微结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等4部分组成;眼柄内存在明暗相间的生长纹,样本生长纹的数目范围为8~31个;生长纹间距由色素层与钙化层的交界处到钙化层与膜层的交界处呈现出由宽到窄的变化趋势。克氏原螯虾眼柄的生长纹数目与其体长、体质量的Logistic关系式分别为L=(96.66)/(1+e~(-0.25(t-2.54)))、W=(22.48)/(1+e~(-0.41(t-11.78)))。  相似文献   
96.
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97.
再制奶酪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制奶酪是最丰富多彩的乳制品之一,论述了再制奶酪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着重阐述了评估这类特性的各种分析技术.分析讨论了再制奶酪的生产工艺、乳化盐和微生物缺陷.为高品质再制奶酪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98.
栓皮栎软木的微观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或栓皮槠(Q.suber)树皮部分的木栓层通常称为"软木",英文为cork或者phellogen,与通常所说的针叶材软木(softwood)不同.软木独特的细胞构造及其化学成分使其具有质轻、弹性好、隔热、隔音、隔水、防潮、阻燃、柔软、耐磨等优良特性,素有"软黄金"之称(郑志峰,2005).  相似文献   
99.
Uniaxial loading tests are performed on 0.8 mm thick sheets of commercial AZ31B magnesium alloy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400 ℃.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tensile properti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are few twins in the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created when deformation occurres i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00 ℃,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take place at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exceeding 200 ℃. Commercial AZ31B magnesium alloy sheets have a preferabl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ductility of the sheets is improved as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ity or high strain rate superplasticity exist.  相似文献   
100.
The microbiology was introduced in foundation treatment. Several Carbonate mineralization microorganisms and polysaccharides viscose microorganisms were screened and the microorganisms No.ATCC 6453,3,polysaccharides viscose microorganisms 5 and 6 were used in silt modification.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ilt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were compared by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and indoor seepage tes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silt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microorganisms were analysed by mean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 dispersive X ray (EDX) analysis. And th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of silt has been revealed.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ertai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ilt can be improved by incorporating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