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8篇 |
免费 | 203篇 |
国内免费 | 21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9篇 |
农学 | 282篇 |
基础科学 | 274篇 |
376篇 | |
综合类 | 1729篇 |
农作物 | 121篇 |
水产渔业 | 236篇 |
畜牧兽医 | 609篇 |
园艺 | 121篇 |
植物保护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52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39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214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林香妮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3):86-88
在信息检索的研究和实践中.由于查询与文件集中词的不匹配现象导致一些相关的文件不能被成功地检索出来,这是影响检索效果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提出通过了解课题的背景知识和分析提取检索概念,提高检索效果。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64.
以华盛顿州天使港市当地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分析供应链和产品质量的关系,提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规模和中小规模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互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65.
66.
阐述了农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以河南省黄淮4市为实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粮食主产区培育粮食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7.
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1-2006年间减少了14.906 2×10~8元,年平均减少0.993 8×10~8元.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耕地和水域等转化为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低的建设用地和园地,是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系统9类单项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等服务价值的损失较大.马尔可夫链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如果保持1991-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未来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8.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2013,32(3-4):105-121
Summary Despite an encouraging trend in North America of growing interest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in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e.g., this volume), NTFP harvester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tinue to be poorly understood and undervalued, if not ignored, both by research scientists and forestland policy-makers and manage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y NTFP harvesting suddenly emerged in North America as an “issue” in the early 1990s. Drawing from a three-year study of chanterelle mushroom harvesters on the Olympic Peninsula Biosphere Reserve (Washington, USA), we discuss a variety of forces which intersected in this period to bring NTFP harvesting to wider attention. Unfortunately, harvesters continue to be excluded as knowledgeable actors in, if not legitimate co-managers of,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 resulting in both passive and active harvester resistance to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a devaluing of local harvesting tradition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We reluctantly conclude that despite “New Forestry” co-management rhetoric, given exist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positivist scientific categories, NTFP workers will likely remain excluded from active roles in temperate fores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contributing in turn to the ongoing legitimacy crisis of public and private forest management entities. 相似文献
69.
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湖北省农产品市场运行现状,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物流管理对策,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湖北省农产品物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