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7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19篇
  37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19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大田环境下,研究了5种旧膜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净同化率(NAR)、相对增长率(RGR)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与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处理较当年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收除旧膜、翌年整地播种(T6)(无覆膜对照)对提高胡麻叶面积影响最为显著,但花期及花后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胡麻总干物质在花前T4、T5处理较T6积累量最多,其中分器官茎、叶干物质呈现相同趋势,花后T5处理跃居首位。NAR因处理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生育前期T4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T5处理最优的结果;RGR在枞形期-现蕾期T4、T5处理较对照分别上升20.45%和16.12%,而花期T5处理表现最高,二者均呈现出与其干物质积累动态相一致的趋势。5种处理方式均提高了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对蒴果数和每果籽粒数影响不大,其中T4、T5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分别达到了1 024.95 kg·hm-2和996.15 kg·hm-2,比对照显著增产120.91%、114.71%,旧膜留至翌年免耕播种(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当年作物收获后在旧膜上覆盖玉米秸秆、翌年去除秸秆免耕播种(T3)与对照T6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收旧膜覆新膜免耕播种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累积,进而获得高产,而结合生产效益,收获后留旧膜翌年直接播种(T1)方式为干旱半干旱胡麻种植区旧膜再利用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2.
NaCl胁迫对6种纤维亚麻幼苗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为筛选、培育耐盐的纤维亚麻突变体奠定前期基础。NaCl胁迫亚麻幼苗,测定幼苗的叶绿素组成及含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甜菜碱含量,经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确定它们的耐盐特性。结果表明,经250 mmol/L NaCl胁迫后,HIZ019和‘天鑫3号’幼苗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YOI303和YOI254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YOI254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HIZ019、‘天鑫3号’幼苗的甜菜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总体上看,YOI254、‘天鑫3号’和HIZ019纤维亚麻幼苗耐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3.
双亚16号是以双亚七号为基础材料,利用γ射线辐照诱变结合组织培养技术并经田间单株决选育成。区域试验原茎、长麻、全麻和种子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4948.6kg、810.2kg、1220.4kg和659.2kg,比对照增产7.8%、15.5%、13.4%和14.3%。生产试验原茎、长麻、全麻和种子平均hm2产量分别为5487.2kg、889.5kg、1426.9kg和577.3kg,分别比对照增产11.6%、18.9%、18.9%和8.6%。该品种是国内第一个应用组织培养结合物理诱变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选育出来的纤维用亚麻新品种,长麻率19.5%、全麻率31.2%、分别比对照高出1.7和2.6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35.0N。作为高纤、抗逆性强纤维亚麻新品种于2012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推广。  相似文献   
184.
为适应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开发新型基质以满足平菇生产的需求,以不同含量的麻屑、豆秸及菌渣为栽培基质,栽培平菇灰美二号,研究不同基质对平菇产量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的平菇子实体形态无明显变化,以麻屑、豆秸和木耳菌渣为基质主料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中豆秸45%+菌渣40%(配方3)和麻屑40%+菌渣45%(配方7)与对照相比,子实体生长健壮,生物学效率高,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85.
研究通过克隆亚麻纤维素合成酶Lusi Ces A1基因,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以DIANE Lusi Ces A1基因敲除RNA为Tester,常规RNA为Driver,构建亚麻纤维素合成酶c DNA文库,逆向斑点杂交验证阳性克隆,筛选差异表达克隆,鉴定出Lusi Ces A1上调表达增强基因122个,其中95个与已知功能基因同源,其余27个未知同源序列推断为亚麻纤维素合成途径新基因。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通过其上调表达作用机理分析,挖掘纤维合成过程上调表达基因,可改良亚麻品种。  相似文献   
186.
基于CNKI的胡麻(亚麻)品种相关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志宏  杨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296-301
基于CNKI,对1979年以来胡麻(亚麻)品种相关中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以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对利用“专业检索”方式检索到的相关中文文献通过逐条研读,以及运用Excel软件的分类汇总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索到的93篇有效文献来源于33种中文期刊,其中甘肃出版的3种期刊载文量占25.81%;相关文献总量的39.79%出自甘肃的作者;在发表文献较多(5篇及以上)的10位学者中,甘肃有6位。文献的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与文献内容有关,研究综述、遗传研究、种质评价类文献的平均引用频次和平均下载频次均较高。在文献涉及的39个胡麻(亚麻)品种(系)中,甘肃省选育的占46.15%,其次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87.
 【目的】研究中国新育油用亚麻品种(系)木酚素含量与基因型和地点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11个油用亚麻品种(系)2005、2006年在4个代表性试点的木酚素含量。【结果】11个亚麻品种(系)88点次木酚素含量变幅为6.487~13.127 mg?g-1,以97047平均含量最高,伊04的最低;4个地点中以河北坝上点最高,新疆伊犁点最低。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地点以及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对木酚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1%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系)木酚素含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以97047和伊04的稳定性好。【结论】基因型是影响木酚素含量的首要因子,品种选育是提高木酚素含量的首选措施。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适种地区,参试品种(系)中97047为木酚素含量高且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88.
Part of wild flax species and cultivated specie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for optimizing SRAP-PCR reaction system, and concentration gradient test was made for all factors in order to select and establish the optimal program and system fitting for amplifying high diversity, good reproducible and clear bands. This program and system could well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lax SRAP and prove that SRAP marker was feasible for researching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flax.  相似文献   
189.
亚麻立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亚麻立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等特点,亚麻立枯病病原菌为Rhizoctonia solani kue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试验表明,对亚麻立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有立枯净、多菌灵、代森锰锌,其抑菌率分别为96.3%、92.5%、88.8%,其次,甲基托布津抑菌率为83.8%,甲霜灵,抑菌率为77.5%.  相似文献   
190.
高产高抗优质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亲本来源、选育过程以及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等试验结果,对陇亚10号遗传背景、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以及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陇亚10号选育采用的丰富遗传基础、早代选择抗病性、较高世代选择农艺性状和品质的选育方法有效.陇亚10号丰产性突出,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结果,陇亚10号折合单产分别为1 921.8 kg/hm2和2 077.95 kg/hm2,较统一对照陇亚8号增产4.62%和10.57%,居参试材料第一位.含油率40.89%,亚麻酸含量54.03%,品质优良;枯萎病发病率在3%以下,高抗枯萎病.稳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我国胡麻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