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5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618篇
林业   272篇
农学   445篇
基础科学   682篇
  2533篇
综合类   2538篇
农作物   34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73篇
园艺   161篇
植物保护   39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519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spersal of seeds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 annual we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ed dispersal by combine harvesters, with and without a straw chopper attached, was established using Lolium rigidum, a common weed in Mediterranean cereal crops. Seed dispersal distance was quantifi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persal and fine‐scale seedling distribution evaluated. Primary dispersal of L. rigidum seeds occurs in a very limited space around the parent plants, but the density of seed is low because most seeds do not fall from spikes spontaneously. In contrast, many seeds are spread by combine harvesters. In this study the maximum dispersal exceeded 18 m from established stands in cereal fields, although the modal distance was close to the origin. In addition, the action of the combine harvesters tended to accumulate L. rigidum seeds predominantly under the straw swath, with some lateral movement. This action could explain the fine‐scale banded pattern of L. rigidum in cereal fields. Although the treatment of straw by the standard and straw chopper combines differed, the resultant seed distribution showed few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3.
Optimizing the amino acid (AA) profile of rumen undegradable protein (RUP) can positively affect the amount of milk prote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AA profile of rumen undegradable protein from corn stover, rice straw and alfalfa hay as well as the total mixed ratio diets (TMR) based on one of them as forage source [forage‐to‐concentrate ratio of 45:55 (30% of corn stover (CS), 30% of rice straw (RS), 23% of alfalfa hay (AH) and dry matter basis)]. The other ingredients in the three TMR diets were similar. The RUP of all the forages and diets was estimated by incubation for 16 hr in the rumen of three ruminally cannulated lactating cows. All residues were corrected for microbial colonization, which was necessary in determining the AA composition of RUP from feed samples using in situ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ir original AA composition, the AA pattern of forages and forage‐based diets changed drastically after rumen exposure. In addition, the extent of ruminal degradation of analysed AA was not constant among the forages. The greatest individual AA degradability of alfalfa hay and corn stover was Pro, but was His of rice straw.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microbial attachment corrected and uncorrected AA profiles of RUP, except for alfalfa hay and His in the three forages and TMR diets. The ruminal AA degradability of cereal straws was altered compared with alfalfa hay but not for the TMR diets. In summary, the AA composition of forages and TMR‐based die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ruminal exposure, indicating that the original AA profiles of the feed cannot represent its AA composition of RUP. The AA profile of RUP and ruminal AA degradability for corn stover and rice straw contributed to missing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4.
谷子秸秆剪切力与其饲料营养特性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谷子秸秆力学性质与其饲料特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选用谷物完熟期的谷子秸秆,将其分为5段(近根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上部)并每隔7 d进行秸秆节间、茎节力学性质(剪切、压缩)和饲料特性(形态指标、营养成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谷物完熟后,随着时间的推进,秸秆节间、茎节剪切力、抗压强度、干物质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呈增大趋势,而秸秆含水率、当量直径、横截面积、线性密度和粗蛋白含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谷子秸秆单位直径剪切力与含水率和线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R2≥0.903),与其干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45),与其粗蛋白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采收期内,谷子秸秆基部起秸秆剪切力至顶部逐渐增大,且剪切力与当量直径、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2≥0.916)。试验表明谷子秸秆饲料特性指标验证试验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不大于6.48%,预测模型合理。测量秸秆剪切力可用于预测其形态指标参数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而一定程度地反映秸秆饲用价值和反刍动物择食趋向。采收期内,谷子中部及以上秸秆单位直径剪切力显著小于其近根部(P<0.05),更适合饲用;且谷物完熟后,及时采收可避免秸秆饲用价值降低。该研究可为高效利用谷子秸秆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前晶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1):176-17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绿色环保已成为时尚从侧金盏花中提取的虾青素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应用广泛,市场缺口极大。为侧金盏花事业壮大发展,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大田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光对园艺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青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花朵、果实等器官色泽形成和抗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组织中花青素的形成依赖于光信号,但是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及信号网络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晰。本文简述了花青素生物合成及运转过程的研究进展,简要归纳了MYB、bHLH、WDR三类主要因子对花青素合成的转录调控作用,重点阐释光信号(光强、光质、光照时长)对植物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长)主要通过不同的光受体(UVR8、CRYs、PHOTs、PHYs)影响光信号通路重要因子COP1的泛素化能力和HY5的稳定性,以及其他光信号转录因子如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这些光信号因子一方面直接结合到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上,转录激活或抑制它们的表达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另一方面,这些光信号因子通过与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蛋白互作,影响它们形成的MBW复合体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此外,这些光信号因子还可以通过不依赖于MBW复合体的通路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如HY5通过调控miR858影响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另外,一些未知的光响应因子可能以不依赖MBW通路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调控花青素合成基因和液泡膜上的运转蛋白,改变液泡酸化,调节花青素的合成。同时,光信号会影响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一些因子也会通过依赖和不依赖MBW的途径影响植物花青素的合成。这些途径如何协调以及哪些信号因子优先受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间)调控?本文为深入研究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以探索光调控花青素积累的有效途径及靶标分子,为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光环境调控手段改良园艺植物花青素积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黑豆-油菜、大豆-油菜的轮作模式在湖南醴陵进行大田试验,结果发现黑豆表现出较强的镉富集能力,其根、茎、叶及果壳中镉含量分别为2.14、2.63、4.10及1.34 mg/kg,富集系数均在1以上。油菜各个部位镉含量较高的分别为叶与茎,达到了7.13和4.73 mg/kg。黑豆各部位镉转运系数均高于大豆,各油料作物提取的重金属主要集中在茎与叶。大豆叶的镉富集系数为2.06,茎的镉富集系数为0.86,明显低于黑豆同部位的富集能力。每公顷土地经过一轮黑豆-油菜、大豆-油菜轮作分别能够从土壤中提取73.52 g和51.68 g的镉,对土壤重金属镉的修复效率约为3%。  相似文献   
18.
饲草作物是指为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壤侵蚀,累积和保护土层,增加土壤养分和含水率以及提高土壤质量而种植的植物。饲草作物为农田土壤提供了诸多益处,其还有助于增加和维持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本文对多种饲草作物对土壤特性的作用,如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碳固存、土壤硝态氮淋失、土壤水分和土壤健康等进行综述。饲草作物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其自身对土壤的作用,其他考虑因素还包括天气条件,播种时间,是否为豆科植物以及杀灭饲草作物的时间和方法。研究表明,饲草作物也可用于减缓气候变化,抑制作物中的杂草,增加可交换的营养物质如Mg2+和K+,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另外,覆盖作物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杀灭覆盖作物的方法,其可能成为病原体的寄主,饲草作物的再生性以及短期收益不明显。尽管有一些局限,饲草作物仍被认为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整体健康状况,为主栽作物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孙勇  陈新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8-309,311
定量化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贵州农业的发展,揭示了贵州农业新世纪以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作物生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3-2012年贵州的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增加了110.7%和84.4%。同时,分析了单产提高不快、化肥和农药用量增幅较快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贵州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内蒙古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现状,阐述了全区玉米秸秆生产量和饲料化利用情况,分析了玉米秸秆饲料进牧区的路径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期为秸秆饲料进牧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