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1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林业   68篇
农学   508篇
基础科学   1288篇
  839篇
综合类   2515篇
农作物   387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575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455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目的]筛选适用广东亚热带条件下种植的水果型优质超甜玉米新资源.[方法]引进国内、外水果型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66个,进行3年5季的鉴定评价,优中选优,筛选20个优质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进行适应性、抗逆性、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鉴定与分析.[结果]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结果表明,20个品种皆为早熟矮秆类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2.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3.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2019年生产的63份大米籽粒和64份玉米籽粒,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大米和玉米籽粒中砷(As)、钡(Ba)、镉(Cd)、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和锌(Zn)的质量分数,并利用环境健康风险模型评价江津区大米和玉米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江津区大米和玉米籽粒中As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76.0、162.8 μg/kg,低于国家食品卫生As标准(<200 μg/kg);江津区3份大米和6份玉米样品中Cd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Cd标准(大米Cd质量分数<200 μg/kg、玉米Cd质量分数<100 μg/kg);大米籽粒中As和Mo质量分数均值显著高于玉米籽粒的(P<0.05),Cd质量分数均值略高于玉米籽粒的;大米籽粒中As、Cu、Mn和Z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清洁水平,3份大米籽粒样品中Cd属于轻度污染;大米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09和1.57,属于轻度污染,江津区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大米籽粒;大米籽粒中重金属As和Cd的致癌风险分别占健康总风险的82.7%和16.8%,表明江津区大米籽粒中As含量虽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安全值,但其健康风险较高,其次为Cd。可见,重庆地区需重点监控农作物中As和Cd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44.
玉米茎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为了筛选合适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拮抗菌,并研究其种衣剂对玉米生长的作用,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对10株疑似拮抗菌进行筛选,并测定铁载体和吲哚乙酸(IAA)两种生理指标,筛选对玉米种子有促生潜力的菌株,将筛选到的菌株作为微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甜玉米、普通玉米、糯玉米)笋产量因素比较分析表明,3种不同类型玉米均可做玉米笋罐头加工原料;对不同类型玉米笋性状的偏相关分析表明,笋长与笋粗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笋长与笋重、笋粗与笋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笋长与青苞长、青苞粗、花丝长间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一般不同类型玉米笋长与青苞长、笋长与花丝长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类型玉米笋采收系数分别为1∶0.35~0.45(青苞长与笋长比值)、1∶0.95~1.89(花丝长与笋长比值)。  相似文献   
146.
1992~1993在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商洛、榆林等地区的25个县、62个乡调查玉米穗粒腐病,并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占果穗面积1/3以上、发病严重的果穗占35.61%。对病穗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按出现频次计:Fusarium moniliforme占42.58%,F.graminearum 20.34%,依次还有Rhizopus nigricans(13.59%)、Penicillium sp(7.95%)、Trichothecium roseum(4.21%)、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2.37%)、Olpitrichumofricanum(1.91%)、F.brachygibbosum(1.15%)、Acremoniella verrucosa(1.07%)、Bipolariszeicola(0.92%)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出现频次占优势,是陕西省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7.
铜对水稻和玉米污染效应及累积规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铜在吉林省砂壤水稻土中对水稻和在草甸黑土中对玉米的污染效应及吸收累积规律。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各器官对铜的累积量随土壤中铜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籽粒;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铜对水稻的毒害作用大于玉米。以使水稻和玉米减产10%为依据,确定铜在吉林省砂壤水稻土和草甸黑土中的毒性临界值分别为187.6 mg/kg(全量)、31 mg/kg(DTPA提取量)和316 mg/kg(全量)6、1 mg/kg(DTPA提取量)。  相似文献   
148.
通过2004、2005年田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巡试616、万佳14、张玉370、纪元16、春玉3号,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适宜在张家口坝下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9.
对丹232×N04和B尖8×N05两个普×爆组合F6、BC1S4和BC2S4选系的膨爆特性、穗粒和植株性状表现及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各类选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普×爆F1与爆裂亲本回交可以较快恢复膨爆特性,同时显著改良穗粒性状;各性状间的相关存在组合和不同选系间的差异,在后代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各类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0.
不同混合比例及时间对番茄渣与玉米秸混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混合比例(即番茄渣;玉米秸分别为45:55,60:40,70:30,85:15,其水分含量为40%,50%,60%,70%)及时间(0,30,45,60d)对番茄渣与玉米秸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和不同的发酵时间对混合青贮的品质有显著影响。感官评定中发酵30d和45d的明显优于60d;混合比例60;40和70:30的优于45:55和85:15。pH值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氨态氮(NH3-N)含量是发酵0d〈45d〈30d〈60d;混合比例45:55和70:30的优于60:40和85:15。粗蛋白质(CP)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高。到发酵60d时CP含量开始下降,同时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也逐渐下降。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CP含量逐渐增高,NDF含量依次下降,混合比例60:40和70:30的优于45:55和85:15。总之,混合比例为60:40和70:30以及发酵时间45d的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