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8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561篇
林业   580篇
农学   589篇
基础科学   768篇
  889篇
综合类   1982篇
农作物   121篇
水产渔业   152篇
畜牧兽医   655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33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遗传算法在离心泵叶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遗传算法在流体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离心泵叶片优化设计中,分析了遗传算法在离心泵优化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离心泵优化设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建议和尝试。  相似文献   
82.
动态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如何将动态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农业工程对农业的自动化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动态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农业丁程中的应用概况与未来展望,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3.
灰色动态模型群法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原始数据序列对数变换的基础上,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构造了由6个GM(1,1)模型组成的灰色动态模型群,并用于淮河干流枯水期氨氮浓度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能够充分利用近期水质资料信息预测水质变化趋势;相对单个GM(1,1)模型,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能有效改善随机波动数据序列的拟合效果,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4.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具备了可行条件;同时,由于电力部门运作带有的计划性,需要开发出实用有效的、涉及多种人为调控约束的工程化方法用于实际生产。针对上述需要,建立了考虑若干为调控约束的日有功优化调度工程化模型,提出了基于专家规则、优先顺序和动态规划法的工程化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工程化软件。该软件已在陕西电网成功运行一年,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85.
水轮机频繁经历变负荷工况转换过程,使得机组在较短时间内工作参数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电站稳定运行。该研究以某贯流式水轮机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自由液面和水体重力的情况下,采用动网格技术对贯流式水轮机相同出力范围下的减、增负荷过渡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增负荷和减负荷过渡过程的起始工况导致起始流动状态不同,因此在相同出力时,机组内的流动分布不同,减负荷过程尾水管内的涡流面积及强度明显小于增负荷工况,且尾水管涡带尺度也明显小于增负荷过程;相比于增负荷过程,减负荷过程中转轮叶片大范围的低压区极易引发空化;机组内的水压力脉动主要以尾水管涡带引起的0.1fn(fn为转频)低频压力脉动和转轮的旋转引起3fn的高频压力脉动为主,增负荷过程的压力脉动幅值明显大于减负荷过程,两种压力脉动共同作用,使得贯流式水轮机主要振动区域集中于转轮。研究结果对贯流式水轮机的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液力偶合器三维涡识别方法及流场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细刻画液力偶合器内部非定常多尺度三维涡结构对于揭示液力偶合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与能量损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应力混合涡湍流模型多尺度解析模拟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三维旋涡流场。通过3种不同的涡识别方法提取涡轮内部多尺度涡系结构,从空间重构效果、阈值选择范围及敏感性角度分析不同涡识别方法的适用性。依托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流场试验验证数值模拟及涡结构辨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围绕三维涡结构特征解析结果和二维流场图谱信息,分析并揭示流道内部湍流的时空演化规律及能量损耗机理。结果表明:Q准则方法的阈值选择盲目性大,难以同时识别强涡与弱涡结构,丢失很多涡结构细节特征,无法准确预测三维涡空间连续性运动趋势;?方法能够在阈值范围为0.51~0.59内辨识弱涡结构,但涡系空间重构后涡的运动趋势感不强;?L方法对阈值不敏感,在阈值范围为0.51~0.67内该方法空间涡系重构效果最好,强涡、弱涡结构特征识别度高。制动工况下涡轮内部整体流动为逆时针大尺度环流,并伴有小尺度涡流等局部流动现象,与主流涡运...  相似文献   
87.
苹果树体磷素动态规律与施肥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果树体生物量和各器官及其皮层、木质部的磷含量和累积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果树磷素吸收、转运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3月26日至9月21日,树体生物量呈直线增加,果实采收后,生长缓慢,7月30日后,根系快速生长,植株、地上部及根系中磷累积迅速增加;枝、干和根系皮层内磷含量与累积7月30日最低,休眠期最高,皮层磷含量枝>干>根系;而木质部磷含量与累积4月30日达最低,木质部磷含量根系>枝>干;一年内,果树吸磷总量为28.72 kg/hm2,果实和叶片共带走磷素7.94 kg/hm2,7月30日至9月21日,吸收磷素18.32 kg/hm2,占吸收总量的63.8%,9月21日至1月15日,吸收磷素10.40 kg/hm2,占36.2%;苹果树(苹果产量48 t/hm2)年推荐施纯磷47.86 kg/hm2,果实收获后秋季基施磷17.33 kg/hm2,果实膨大期前追施磷30.53 kg/hm2.  相似文献   
88.
以榆林市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为依据,选用了适合农用地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对该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以揭示生态环境对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 1984~2003年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20 a内总物质量从21.94×104 t/a增加到57.98×104 t/a,年度递增率为5.24%.(2) 在1984~2001年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呈较平缓的波动变化,且略有下降.(3) 在1984~2001年间,榆阳区城区、近郊、远郊的差异性在单位耕地面积净第一性生产力上体现为城区>近郊>远郊;在耕地NPP总量方面,城区、近郊和远郊都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三区变化以远郊波动幅度最大.(4) 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的大幅增长有农业投入增加的原因,但主要得益于该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9.
基于RS和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90.
青海省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54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青海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