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1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林业   2897篇
农学   603篇
基础科学   346篇
  878篇
综合类   3941篇
农作物   328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357篇
园艺   867篇
植物保护   579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35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66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570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510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用了瓦维诺夫N.I.Vavilov,兰格菲尔德V.T.Langenfeld,斯泰司C.A.Stace 及俞德浚等关于苹果属等植物种、属起源和演化的学说,结合作者对世界苹果属植物今昔的自然分布和分类的研究工作,论证了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的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但不是苹果属的祖先种皆起源于该地或亚洲东南的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是直接起源于今天的北温带—它们过去在第三纪曾经有过亚热带气候。作者认为兰格菲尔德所作关于苹果属植物起源演化的系统发育树图谱中的六个分枝,都是指的次生遗传基因中心,而苹果属植物的初生遗传多样化中心是与其近缘的花揪属、梨属和山楂属相融合的。由于苹果属现代大多数的种都集中在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其中含有古老的多胜海棠等种类,因此将该地区视为苹果属的初生基因中心,是符合C.A.Stace 和V.T.Langenfeld 关于属的起源中心定位学说的,但苹果属古代的起源中心位置是否与现代起源中心位置相符,值得再行研究  相似文献   
42.
以PE膜包装冷藏2个月的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4.4、20℃条件下2%、10%CO2处理对果实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CO2处理,随着货架温度的升高,富士苹果对CO2伤害越不敏感;果实在4.4℃条件下比20℃下更易出现衰老症状,品质下降。20℃条件下结合10%CO2处理对果实在抵抗逆境胁迫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延缓了果实的快速衰老,果肉硬度大,Vc含量高,MDA积累少。经解剖分析、品尝对比后认为,货架期无明显CO2伤害。  相似文献   
43.
提高花粉饲养伪钝绥螨繁殖力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独用苹果花粉喂养伪钝绥螨,其后代生活力降低。本文报道在苹果花粉中分别添加30%王浆水、30%蜂蜜水饲养伪钝绥螨,或用苹果花粉和朱砂叶螨交替喂食。结果表明,其后代成螨性比较单独用苹果花粉喂食者均有提高,雌成螨自食其卵现象基本消除。其中以苹果花粉和朱砂叶螨交替供食者效果最好,后代成活率明显提高。以苹果花粉为主食料,定期添加朱砂叶螨,5周后伪钝绥螨的增殖倍数与完全取食朱砂叶螨者相近。  相似文献   
44.
生草园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的人工操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巨山农场果园中,分别在6月初和6月中旬,刈割苹果树行间的紫花苜蓿并将其放在树冠下后,东亚小花蝽既向割草区周围的紫花苜蓿上扩散,也向割草区苹果树上迁移。割草后3天,割草区周围紫花苜蓿上小花蝽数量增加20%~119%,其增加量随距割草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割草区苹果树冠上小花蝽数量比割草前增加2~3倍,蝽螨比可提高14倍,树冠小花蝽增加的数量受小花蝽扩散能力和割草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时刈割苹果园中的紫花苜蓿,对控制害螨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提要:利用56株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密度、坡向、坡位刺槐林生长分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坡向、坡位的林分生长量、速生期长短不一,导致了林木分化。分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分级木的相互转换中。刺槐林以树高、胸径表述的转换率分别为:35.7%,21.4%。将坡向按转换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阳坡、半阳坡、阴坡。不同坡向以树高、胸径表...  相似文献   
46.
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RT-PCR及测序获得了16株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对其6株已发表的猪瘟病毒毒株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构建了猪瘟病毒遗传发生树。结果可以看出所绘制的遗传发生树分为2个组群,每个组群分为3个亚组群。13株猪瘟流行毒在2个组群中均有分布,猪瘟石门系强毒和C株属于同一组群、同一亚组群。70~80年代分离的4株猪瘟病毒755和Alfort株(法国)在同一组群,25%和Brescia株(意大利)是同一组群,90年代分离的9株猪瘟病毒33.3%和Alfort株(法国)在同一组群,66.7%和Brescia株(意大利)是同一组群。13株猪瘟流行毒株中7株和C株在同一组群,其中70~80年代的1株,90年代的6株。其余的6株猪瘟流行毒株均在另一组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材料C-株疫苗的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一定的差异,GPE株与中国的C株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而法国的Thiverval株则与中国C株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的结果对了解我国猪瘟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禽I型副粘病毒广西分离株F基因序列及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源于鸡、鹅、鸽的 9株APMV_1广西分离株及我国常用的中发型疫苗毒株I系 (Mukteswar株 )的F基因N_端前段进行了RT_PCR扩增 ,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用基因分析软件DNAStar进行分析并与已发表的其它参考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广西分离株在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均符合强毒株的特征 ;根据F基因绘制的系谱树来看 ,广西鸡和鹅分离株都归属于基因型VII,证实近年来广西流行的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同 ;并发现中发型疫苗毒株I系 (Mukteswar株 )也属于基因型VII。研究还对分离株进行了常规的毒力和致病性测定试验 ,并与根据F基因序列特征判定的结果相比较 ,结果发现其中一株鸽源和两株鹅源分离株根据常规方法判定的结果与毒株在临床上的致病性不相符 ,而根据F基因序列特征判定的结果与毒株在临床上的致病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48.
3种兔球虫18S rDNA部分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卵囊分离法从河北某兔场分离大型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及肠艾美耳球虫,接种无球虫兔后获得大量纯种卵囊,CTAB法提取孢子化卵囊基因组DNA。利用艾美耳属球虫18S rDNA保守引物,PCR扩增3种兔球虫18S rDNA片段,产物纯化后测序。将3种球虫18S r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发布的兔球虫18S rDNA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使用MEGA4.0软件对兔球虫18S rDNA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大型艾美耳球虫扩增出大小为1 521bp的18S rDNA片段;黄艾美耳球虫及肠艾美耳球虫均扩增出大小为1 520bp的18S rDNA片段。序列比对结果显示,3种河北株兔球虫与GenBank中相应的3种兔球虫18S rD-NA(EF694016、EF694011、EF694012)相似性分别为99.6%、99.6%和100%。3种河北株兔球虫序列和GenBank中兔球虫18S rDNA序列(EF694007-EF694017)位于一个单系集群。  相似文献   
49.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高原鼠兔感染皮蝇蛆16SrRNA基因进行了研究,扩增出长度为551 bp的序列,克隆测序,将其序列与GenBank中的皮蝇科、胃蝇科的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感染高原鼠兔的皮蝇蛆与皮蝇科的皮蝇蛆遗传距离更近,在一个大的进化树分支上,基因片段同源性84.6%~88.4%之间,与胃蝇科的红尾胃蝇基因片段同源性60.1% ~64.4%之间.几株感染高原鼠兔的皮蝇蛆之间的基因片段同源性94.4%~99.6%之间.  相似文献   
50.
Integrins are heterodimeric adhesion receptors that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cell–cell and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interactions. Many integrins recognize RGD sequences displayed o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exposed loops of viral capsid proteins. Four members of the αv integrin family of cellular receptors, αvβ3, αvβ6, αvβ1 and αvβ8,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receptors for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in vitro, and integrins are believed to be the receptors used to target epithelial cells in the infected animals. To analyse the roles of the αv integrins from a susceptible species as viral receptors, we have cloned Bactrian camel αv, β3 and β6 integrin cDNAs and compared them to those of other species. The coding sequences for Bactrian camel integrin αv, β3 and β6 were found to be 3165, 2289 and 2367 nucleotides in length, encoding 1054, 762 and 788 amino acids, respectively. The Bactrian camel αv, β3 and β6 subunits share man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homologues of other species, including the ligand binding domain and cysteine-rich region. Phylogenetic trees and similarity analyses show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of integrin genes from Bactrian camels, pigs and cattle, which are each susceptible to FMDV infection, that were distinct from the orders Rodentia, Primates, Perissodactyla, Carnivora, Galliformes and Xenopus. We postulate that host tropism of FMDV may in part be related to the divergence in integrin subunits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