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16篇 |
免费 | 332篇 |
国内免费 | 32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8篇 |
农学 | 2221篇 |
基础科学 | 148篇 |
1104篇 | |
综合类 | 4156篇 |
农作物 | 3362篇 |
水产渔业 | 11篇 |
畜牧兽医 | 110篇 |
园艺 | 75篇 |
植物保护 | 1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182篇 |
2021年 | 219篇 |
2020年 | 249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199篇 |
2017年 | 325篇 |
2016年 | 480篇 |
2015年 | 426篇 |
2014年 | 473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550篇 |
2011年 | 659篇 |
2010年 | 628篇 |
2009年 | 655篇 |
2008年 | 622篇 |
2007年 | 781篇 |
2006年 | 627篇 |
2005年 | 566篇 |
2004年 | 384篇 |
2003年 | 312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65篇 |
2000年 | 240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40篇 |
1994年 | 123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3年 | 6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祁连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等肥力的地块进行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立地小麦最佳施肥量为纯N130.7kghm-2,P2O5131.1kghm-2,K2O60.0kghm-2。 相似文献
32.
基于遥感信息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小麦估产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提高小麦遥感估产的精确性和机理性,在广域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多品种小麦的种植试验,并基于遥感信息获取的瞬时性与广域性,结合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较为简化的小麦估产模型.通过组件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遥感信息和估产模型的耦合,即利用抽穗期遥感影像反演的LAI和生物量及时替换小麦估产模型对应参数变量,进而实现对小麦产量的估测.通过试验验证,小麦产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预测小麦产量的RMSE为354.18 kg·ha-1,利用小麦估产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小麦产量形成情况进行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33.
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专利保存号:CGMCC No.15245)是一株稳定性较强、对多种真菌病害病菌具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为了明确其对小麦的促生作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生防菌ZZ-9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ZZ-9菌液灌根处理后小麦体内丙二醛(MDA)、叶绿素质量浓度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防菌ZZ-9不同剂量的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以发酵液原液促生效果最明显,第2次灌根处理10d后,小麦幼苗株高和根长增幅最大,分别为43.60%(P0.05)和49.80%(P0.05);PPO和PAL活性显著增强,增幅分别为106.67%(P0.05)和58.70%(P0.05);叶绿素质量浓度较对照增加56.53%(P0.05);MDA质量摩尔浓度较对照降低了53.62%(P0.05)。可见,娄彻氏链霉菌生防菌株ZZ-9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有望为新型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34.
免耕覆盖麦秸土壤中酚酸浓度的变化及酚酸对夏玉米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麦秸的水浸提物对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作用。小麦-玉米轮作区免耕覆盖的土壤中可以检测到4种酚酸:阿魏酸、香草酸、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它们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2~4.94)×10-5,(5.72~7.54)×10-5,(3.05~5.38)×10-5和(3.93~5.20)×10-5mol/L。它们在土壤中下降的速度很慢。室内检测阿魏酸、香草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抑制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其抑制根伸长10%的浓度(ED10)分别是1.14,3.57和6.30mmol/L。 相似文献
35.
为筛选出适宜在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盆栽种植方式,在大田气候条件下,以春化发育特性、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再生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等为指标,对300份小麦种质资源的粮饲兼用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大地532’、'隆麦855’、'黎丰6号’、'WM353’、'普冰326’、'永顺188’、'XN719’、'XN911’共8个小麦种质资源的冬季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较高、再生能力较强及综合表现较好,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和生产利用。本研究可为陕西关中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的粮饲兼用型小麦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我国冬季持续极端低温分布特征。[方法]利用我国195个测站1961~2008年冬季的日最低温度资料,在采用李庆祥等提出的实际概率分布阈值法的基础上,分析48年来我国冬季发生的持续极端低温事件(冷夜)和累积温度距平的分布特征。[结果]易发生长时间(5 d以上)极端低温事件的地区除了东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地理位置偏北和高海拔区域外,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也是易发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持续极端低温事件最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持续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趋势减少,但1992、2000、2007年出现持续7 d以上的事件较平均偏多。48年中1月积寒最强,2月其次,12月最小;12和1月东北和内蒙北部积寒最大,2月新疆北部积寒最大;整个冬季青藏高原受积寒最小;贵州、广西、湖南等地12和2月较南方其他地区更易发生寒害;四川盆地大部、云南和我国中部地区秦岭一带则发生寒害的概率较我国其他地区小。[结论]该研究为寒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7.
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肥水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小麦籽粒蛋白质遗传特性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说明通过优质化栽培措施改善小麦籽粒品质的可行性。着重就施肥、灌水及其互作对籽粒蛋白质的调控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8.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成与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淮麦区的77个不同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lu-1三位点的亚基等位变异共有13种,A1位点亚基1出现频率最高,为71.05%,亚基2*最低,仅为3.94%;B1位点亚基7 9和7 8相对频率最高,分别为43.42%和31.58%,亚基17 18出现频率最低,为1.32%;D1位点亚基2 12出现频率最高,为52.63%,亚基4 12最低,为3.16%。值得注意的是,优质亚基14 15和5 10,在B1和D1位点分别出现了较高的频率,为10.53%和31.21%。三位点亚基对蛋白质含量的效应分别表示为:1≥2*>Null,14 15≥17 18≥7 8>7>7 9>20≥6 8,5 10>2 12≥4 12。对沉降值的效应分别表示为:2*≥1>Null,14 15≥7 8>7≥17 18>7 9≥20>6 8,5 10>2 12≥4 12。在蛋白质含量水平上,亚基组成1、14 15、2 12,1、7 8、5 10,1、7、5 10和1、7 9、5 10相对较高;在沉降值水平上,亚基组成1、7 8、5 10和1、14 15、2 12相对较高。因此,研究认为三位点分别为1或2*、7 8或14 15、5 10是品质优良的最佳亚基组合。 相似文献
39.
四川小麦遗传材料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小麦抗性亲本的选配,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新品种,根据大多数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所编码蛋白产物的NBS—LRR(核苷酸结合位点和富舍亮氨酸区域,Nueleotide binding site—leucine rich repeat)和ST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Thr Kinase)保守结构域,合成24条简并引物,对四川省主要利用的82份小麦育种抗性亲本材料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筛选出多态性高的三对引物组合:Ptokin1N/Ptokin1N,cer31/XLRRINV2、AS3/S2,进一步扩增,共获得123条带,其中54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43.9%。UPGMA分析把82份材料分为两大类,其中LB0485、C866—1、R116、R185为Ⅰ类,其余78份材料为Ⅱ类;Ⅱ类材料在遗传距离0.397处又分为Ⅱ-1和Ⅱ-2两个亚类。分析结果表明:(1)82份小麦供试材料间存在丰富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应的抗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2)国外引进的抗性材料与四川省广泛使用的小麦育种亲本材料的抗性背景不同,两者之问能够很好地区分开来;(3)R系材料具有广泛的抗性遗传基础,在大多数类群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