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10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53篇 |
农学 | 197篇 |
基础科学 | 69篇 |
414篇 | |
综合类 | 971篇 |
农作物 | 150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88篇 |
园艺 | 213篇 |
植物保护 | 1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碳氮代谢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糖氮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茎秆起着重要作用。以南豆12和南豆20为供试材料,在净、套作下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及籽粒中可溶性糖、氮含量变化规律,明确种植模式对大豆茎秆和籽粒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南豆12和南豆20茎秆可溶性糖和氮含量在净、套作条件下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糖氮比呈现“低-高”的趋势。大豆从苗期至盛花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及糖氮比在净套作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但从盛荚期至完熟期差异不显著(P>0.05)。净、套作模式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大豆盛花期到鼓粒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与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特别是氮和糖氮比,相关系数最大值达到0.85。这些结果为明确糖氮由茎秆到籽粒的运输规律和套作大豆合理种植栽培参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覆盖和粮草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3.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Large amounts of urban wood resources are generated through tree removals in urban areas. Therefore,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 wood supply chain by quan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reating high-value products from urban tree removals to enhance its utilization. By surveying existing urban wood utilization operations for primary data in two major cities: Baltimore, Maryland, and Milwaukee, Wisconsin, a new life cycle inventory (LCI) dataset per m3 of dry urban hardwood lumber and live edge slabs was created. Incorporating the new LCI data into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 the total global warming (GW) impact of converting urban trees to kiln-dried lumber was estimated to be 122 kg CO2 eq and 336 kg CO2eq per m3 of lumber produced for Baltimore and Milwaukee, respectively. In both cases, the tot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roduct was dominated by the conversion of urban trees to kiln dried lumber at the sawmill processing stage. Using scenario analysis for the source of heat generation used in kiln (force) drying wood, substituting wood fuel from coproducts for natural gas in a boiler for Milwaukee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fossil-derived GW impact. Urban and traditional hardwood lumber production follow similar GW impact trajectories over their life-cycle stages with the lumber processing stage having the highest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both. Increasing the overall lumber yield and decreasing kiln (force) drying would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urban hardwood lumber and help make it comparable to traditional lumber.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区橘园产量、品质、产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11-2013年在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橘园间作豆科作物柑橘产量比对照提高3.3%-5.7%、但增产不显著;(2)凡涉及间作大豆的模式,经济产值极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14.3%-16.2%;(3)凡间种豆科绿肥的模式,柑橘品质和土壤养分都有明显改善,柑橘总糖提高13.1%-15.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7.4%-20.2%、Vc 提高13.6%-16.3%、可滴定酸降低10.3%-11.8%,土壤有机质增加13.2%-15.9%、全氮增加6.3%-8.7%、全磷增加8.0%-10.6%、速效钾增加6.2%-8.7%。橘园间作豆科绿肥和间作大豆-绿肥的综合效应良好,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E. Adler 《African Journal of Range and Forage Science》2013,30(1):9-10
Land Equivalent Ratios (LER) were calculated for mixtures of Trifolium subterraneum and Lolium multiflorum in term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rude protein production. This ratio denotes the yield advantage, if any, of a specific mixture against the pure stands of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The mixture receiving 240 kg N ha?1 showed an advantage of 3% and 10%, respectively, for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rude protein production. Heavy defoliation (50 mm) increased the partial LER value of the grass component and consequently the combined LER. A grass seeding rate of 10–20 kg ha?1 ensured a well‐balanced mixture. The results signify the strong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 subterraneum in a mixture with L. multiflorum, especially with light defoliation, low nitrogen and low grass seeding rates.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明确烟富8号在昭通地区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昭通地区烟富8号在种植模式、科学管理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以M9-T337矮化自根砧嫁接烟富8号、八棱海棠上嫁接M9-T337并嫁接烟富8号、八棱海棠上嫁接烟富8号为材料。调查对比不同种植模式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模式对烟富8号树体长势、早果丰产性影响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9.13%~94.12%。矮化自根砧显著提高烟富8号的中短枝比例,显著降低2年生树体冠幅,显著提高2年生、3年生的单株产量及亩产量;矮化中间砧显著降低烟富8号树体主枝数、总枝量及短枝比例;乔砧提高了烟富8号长枝比例,显著降低2年生、3年生的单株产量及亩产量。不同种植模式对烟富8号果实品质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矮化自根砧在控制果树长势、促进早果丰产方面综合评价最佳。 相似文献
18.
海南木本饲用植物资源考察及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南及部分周边岛屿的考察,报道了海南木本饲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和营养价值。讨论了海南木本饲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植物篱种植模式作为一种坡地保护性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热带地区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概述了我国近10余年来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一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短暂的试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植物篱种植模式的特点,对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使之适合我国山区和坡耕地的应用;对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引起了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应用部门的关注,尽管在1997年以后其它区域也随之进行了一些类似的试验和研究,但国内目前只有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较系统和深入。最后还对国内在植物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对旱塬地区小麦套作玉米带田集雨限量补灌条件下带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叶日积(LAD)及作物复合群体生长率(CGR)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发展小麦玉米带田限量补灌(35mm)的最佳生育时期为小麦抽穗期和玉米抽雄开花期,有条件时灌2水以小麦抽穗期、玉米抽雄开花期和小麦扬花期、玉米吐丝期为宜。这与各处理0~90cm土层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表现一致。带田复合群体总LAD、平均CGR灌水与不灌水处理间差别不明显,说明LAD、CGR并非单一水分因素所致,水分条件的改善对此二者的作用仅为其中一个方面,今后的栽培管理中也应重视其它方面如增施有机肥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