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06篇 |
免费 | 5532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23篇 |
农学 | 1171篇 |
基础科学 | 568篇 |
10082篇 | |
综合类 | 6438篇 |
农作物 | 972篇 |
水产渔业 | 34篇 |
畜牧兽医 | 1033篇 |
园艺 | 401篇 |
植物保护 | 2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7篇 |
2024年 | 540篇 |
2023年 | 466篇 |
2022年 | 432篇 |
2021年 | 524篇 |
2020年 | 485篇 |
2019年 | 564篇 |
2018年 | 432篇 |
2017年 | 684篇 |
2016年 | 901篇 |
2015年 | 813篇 |
2014年 | 988篇 |
2013年 | 1061篇 |
2012年 | 1283篇 |
2011年 | 1510篇 |
2010年 | 1143篇 |
2009年 | 1273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1253篇 |
2006年 | 1106篇 |
2005年 | 895篇 |
2004年 | 616篇 |
2003年 | 539篇 |
2002年 | 338篇 |
2001年 | 280篇 |
2000年 | 285篇 |
1999年 | 277篇 |
1998年 | 258篇 |
1997年 | 253篇 |
1996年 | 246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171篇 |
1993年 | 180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7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61.
黄土高原不同粮草种植模式土壤碳氮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作物轮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6种种植模式分别为苜蓿-苜蓿、苜蓿-休闲、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玉米(Zea mays)、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结果表明,苜蓿-作物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全氮含量增加了3.81%~21.83%。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状况不同,进而引起土壤酶发生变化。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在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间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2.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锦州市2010年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且对锦州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为7 284.87 km2,占锦州市总面积的70.7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27 t/(hm2·年),属于轻度侵蚀;15°~25°和6°~15°2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域。锦州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点和旱地2种土地类型,两者的侵蚀量占锦州市2010年总侵蚀量的60.97%。未来应加大对这2种土地类型的治理力度,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对象。以上研究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3.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土壤养分、结构和生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4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整秸秆半覆盖可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徽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64.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期处理B、C、D株高较露地对照高6.9、3.9、8.3 cm,基部分枝数多0.6、0.1、0.6个。3种覆盖模式单株结薯(6.1~6.3个)高于露地对照(4.5个)。处理B单株薯重最重,达1.73 kg;处理D商品率最高,达到了82.89%,露地对照的商品率最低为72.08%。各处理单位产量表现为B>D>C>A。不同时期的0~20 cm土壤含水量均以处理B最高。[结论]处理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是旱作马铃薯的最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65.
攀枝花市成龄芒果园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攀枝花市成龄芒果园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指导施肥,本研究对43个芒果园土壤(0~40 cm)进行采样,测定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微量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种肥力指标变异系数在0.13~0.75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经取样数合理性统计分析,评价芒果园土壤肥力的43个样本数能够满足90%置信水平下20%相对误差的精度需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法结合雷达图评价单因素肥力指标在土壤中的状况,结果表明,pH、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铁和有效锌是影响土壤肥力水平的限制性因子。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范围为0.25~0.93,平均值为0.55,果园之间IFI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66.
从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采样质量监督检查角度入手,以华北区为主,结合资料检查与现场检查案例,分析试点县外业样品采集工作的共性问题。包括点位布设、调查采样、选项设置、土壤分类、剖面描述、填报信息、内部自检、关联信息八个方面。建议注重外业采样培训的土壤发生分类理论与应用性、加强布点的时效性与代表性、提高土壤理化生性状的调查联动性、保证环节的衔接性与覆盖性、提升终端的便利性与交流性、保障剖面采样人员的专业性与资格性等,以期更好地总结试点经验,为明年全面铺开的土壤普查外业采样工作提出参考依据,避免出现同类问题。 相似文献
967.
华山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不同林龄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人工林土壤肥力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3种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发育进程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并且各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可知,土壤有机质和密度通过自身强烈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其它理化因子的间接作用影响着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土壤脲酶的活性主要受理化因子之间的间接作用影响;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强烈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其它理化因子表现出的间接作用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转换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8.
为了评估长牡蛎(GG)和近江牡蛎(AA)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本实验探究了盐度(16、20、24、28和32)、温度(18、21、24、27和30°C)和精子浓度(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对受精率、胚胎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盐度的增加,G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逐渐上升,而AA组和A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先上升后下降;GA组和AG组分别在盐度28和24时具有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7.45%±5.05%、2.00%±0.90%、63.60%±9.88%和14.26%±9.26%、1.74%±0.93%、66.16%±9.43%。随温度上升,AA、GA和G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先升高后下降,而畸形率先下降后上升;GA组和AG组均在27°C时表现出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此时GA组和AG组的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7.95%±4.04%、1.79%±1.04%、57.11%±9.95%和14.70%±7.27%、1.66%±0.85%、67.25%±15.19%。随精子浓度的增加,GG组的受精率逐渐上升,孵化率逐渐下降,GA组和AG组的受精率逐渐上升;GA组和AG组均在104个/μL时表现出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此时二者的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9.09%±7.53%、1.59%±0.48%、67.97%±19.96%和14.30%±6.04%、1.06%±0.68%、67.33%±12.65%。研究表明,温度、盐度和精子浓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种间配子兼容性影响较小,但对合子育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69.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入渗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野外土壤入渗试验,分析了3种入渗公式中参数在该流域不同地貌特征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地貌耕作措施,初始土地壤含水率,积水深度等因素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0.
长期施肥对南方典型水稻土养分含量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和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等5个处理,通过常规分析和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我国南方典型水稻土养分含量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酸性水稻土上,长期单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p H值,但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p H明显上升;有机和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量。单施化肥土壤真菌18S r DNA序列数比配施有机肥的多1倍,但真菌种(属)数减少了11~40种;前20种优势真菌的丰富度占真菌总量的78.82%~91.51%,以子囊菌最多(7?13种),所占比例最大(23.13%?75.09%);与对照相比,配施有机肥的土壤中有14?15种优势真菌与之相同,而单施化肥的土壤中仅有10种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处理的真菌群落组成与其他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单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加剧,真菌数量成倍增加,但种类显著减少,其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并改变优势真菌种群,相应提高了土壤病原真菌过度繁殖的风险。而有机和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维持水稻土壤健康生态环境和真菌种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