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5篇
  29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郦汇源  王晓  张会来  武倩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55-2956,2959
[目的]降低污泥农用后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降低污泥脱水处理成本。[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经硫酸改性的粉煤灰(MFS)作为助凝剂,分别进行单独投加PAM和联合投加PAM、MFS的污泥脱水试验。[结果]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从100 ml污泥干重的1%降到0.5%,减少50%,而脱水后泥饼含水率从83.56%(单投PAM1%)降到77.43%,泥饼体积减小约17%。[结论]加入0.1 gMFS做助凝剂后,可明显改善污泥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242.
通过实地调研,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复合型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和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5种类型,共包括14种模式。并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4类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北省划分为4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在不同的区块内,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期分区指导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43.
涂志英  徐玉  余山  严御风  黄应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62-20465
[目的]筛选酵母发酵工业废水生物降解菌,研究该菌株降解废水的最佳降解条件。[方法]以宜昌市某企业发酵工业废水为唯一碳源,通过选择性富集、驯化和划线分离纯化,从宜昌地区污泥中筛选得到菌株SA,采用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特性鉴定。以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菌株降解发酵工业废水最佳条件。[结果]经鉴定,菌株SA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spp.)。由正交试验得出菌株SA降解宜昌某企业发酵工业废水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5℃,pH值6.0,底物浓度600 ml/L。在最适降解条件下,菌株对发酵工业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73.1%,表明该菌株的矿化能力较强。[结论]该菌株在好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降解发酵工业废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44.
为探索厌氧反应器中三相分离器污泥回流缝对分离器内流场及气、液、固三相分离性能的影响,以Eulerian多相流模型为理论框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及三相分离器中的气、液、固三相三维流场以及分离效率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中采用工程上常用的80、95、110、125、140 mm回流缝宽度。模拟结果表明:三相分离器内部的三相流速大大高于反应器的设计上升流速,其中固相平均流速相对较高;三相分离器内部液相流场以环流为主;污泥回流缝宽度对气、液流动相影响小,对固相影响则相对较大;三相分离器对固相的分离效率较高,混合液经过一层挡板的固相分离率均大于87%,而气相的分离率最低在60%;污泥回流缝宽度越宽、各单层的气、固相分离效率下降,通过三相分离器最上层沉淀区域的补充,混合液中的固相基本上能达到完全分离,而气相在回流缝宽度为95 mm左右时分离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