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7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2898篇
林业   82篇
农学   1461篇
基础科学   128篇
  783篇
综合类   2939篇
农作物   3322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203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612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73篇
  2008年   558篇
  2007年   565篇
  2006年   524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无生物炭无肥料(CK)、常规施肥(F1)、80%常规施肥(F2)、80%常规施肥+20%生物炭(F2B)、70%常规施肥(F3)以及70%常规施肥+30%生物炭(F3B)6个处理,研究生物炭和肥料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玉米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处理(F2B、F3B)较单施肥处理(F2、F3)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及产量。F2B处理的玉米产量略高于F1处理,二者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炭与化肥合理配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试验区最佳肥料-生物炭施用量效配比为80%常规肥+20%生物炭。  相似文献   
992.
玉米自交系京724和郑58的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京724和郑58为试材,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京92、京2416、昌7-2、黄早四、京24、Lx9801等14个黄改群自交系为测验种,杂交组配所得28个杂交组合,调查测定杂交组合和自交系的子粒产量,分析京724和郑58与黄改群自交系的产量配合力及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特性。结果表明,自交系京724子粒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7.03,极显著高于郑58;杂交组合京724/京92(京科968)子粒产量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在全部组合中最高,达23.71。京724与系列黄改系组配组合的子粒产量均值显著高于郑58所配组合;京724与系列黄改系所配组合的超标优势均值显著高于郑58所配组合;京科968的杂种优势指数与郑单958相当。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玉米子粒容重及相关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玉米优良自交系农系531和X178杂交构建的200份RIL群体,基于GBS技术获得SNP标记构建高密度的重组bin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控制玉米子粒容重相关QTL。结果表明,构建的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总长度分别为2 017.03 Mb和2 568.99 cM,相邻两个bin标记之间的平均物理距离和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7 Mb和0.35 cM。运用所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RIL群体获得的所有目标性状进行连锁作图,两年共定位到4个与子粒容重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chr1、chr7和chr8上;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出籽率两年分别共定位到了6、5、5、1、2个QTL位点,位点分布于chr1、chr2、chr3、chr4、chr5、chr7和chr8上。  相似文献   
994.
利用MAPK级联抑制剂U0126和PD98059特异抑制MAPK信号传递途径后,使用禾谷镰刀菌侵染或脱落酸(ABA)处理玉米自交系Mo17幼苗,利用qRT-PCR分析植保素关键基因表达情况,观察MAPK级联对玉米响应禾谷镰刀菌侵染的情况。结果表明,抑制MAPK级联后,玉米叶片对禾谷镰刀菌侵染更加敏感,发病率显著提高,禾谷镰刀菌对植保素相关基因TPS6、An2、CYP71Z18、KSL5和TPS1的诱导受到抑制,且转录因子WRKY79的表达也被抑制,说明在玉米叶片中植保素的产生受MAPK级联的调控。玉米根系在MAPK级联被抑制后,ABA对这些基因表达的诱导同样受到抑制。说明MAPK级联参与植物抗病反应,在玉米叶片和根部MAPK级联可能通过调控转录因子ZmWRKY79参与对植保素代谢的调控,为玉米抗病反应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以玉米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研究乳熟期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情况,分析不同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且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增产分别达到8.06%和22.82%。  相似文献   
996.
对玉米中的两个I型DGAT基因ZmDGAT1.1和ZmDGAT1.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玉米DGAT1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属于膜结合的酰基转移酶类MBOAT家族,均含有多个跨膜结构域以及保守的底物结合和催化功能区。两个玉米DGAT1基因的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显示,两者在胚乳发育期表现出高水平表达;在种子发育期表达模式完全不同,ZmDGAT1.2在种子发育既油脂合成的早期表达水平较高,ZmDGAT1.1在种子发育和油脂合成的后期表达水平更高。多种非生物胁迫处理条件下的q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两个DGAT1基因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模式也有明显差异,说明其在参与逆境胁迫响应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研究适温(25℃)和低温(10℃、6℃)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及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淀粉去分支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淀粉分解酶的活性在适温下随萌发天数先升后降,在低温胁迫下随萌发天数逐渐升高但未达到最适酶活。低温显著抑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各淀粉分解酶活性,其中,6℃低温处理对两个品种的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最严重,尤其是对郑单958。在各类淀粉分解酶中,淀粉去分支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先玉335和郑单958下降幅度最高可达75.5%和83.0%)。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淀粉分解酶活性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8.
蠡玉16玉米受旱减产规律及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成  汤广民 《玉米科学》2018,26(1):69-73
以淮北平原地区常用玉米品种蠡玉16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法进行作物的受旱试验,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受旱条件下的减产规律,构建产量与水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蠡玉16玉米关键期受旱对其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轻旱、中旱、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4.3%、36.8%、51.1%,且随着受旱程度的增大减产率剧增;蠡玉16玉米在抽雄灌浆期对水分亏缺最为敏感,敏感指数达0.925 1;其次是拔节期、分蘖期和乳熟期,敏感指数分别为0.126 2、0.066 2和0.003 2。水分亏缺对蠡玉16玉米产量影响最大阶段为抽雄灌浆期,同时也是需水强度最大期。  相似文献   
999.
80份美国解禁玉米自交系与先玉335亲本配合力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国内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先玉335双亲为测验种,对80个美国解禁自交系进行2年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解禁美国自交系遗传基础丰富,不同杂交组合F_1代产量平均相对离差21.96%,收获时与对照均值比较,子粒含水量较少,穗轴较细,穗位高较低。筛选出一般配合力高、综合性状较好的美自交系NS701、PHW03、PHN29、PHP55等。黄淮海试验推荐的对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迪卡517、农华101、宇玉30这5个杂交种以及先玉335和郑单958双亲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中,迪卡517、宇玉30等新品种表现出早熟、抗逆、易机收等特点,郑58×PH6WC、郑58×PH4CV产量性状和抗倒伏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2份低穗位高DH系(15D969、D1279)、5份自交系(A6、PHB1M、B20、PH4CV、PH6WC)进行杂交、回交试验,对株高、穗位高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DH系15D969所具有的低株高、低穗位高由隐性基因控制。相对于PH6WC×A6,15D969与PH6WC杂交效应不表达;DH系D1279同时具有高株高隐性基因和低穗位高部分显性基因,杂交组合PH6WC×D1279株高、穗位高显著低于先玉335(PH6WC×PH4CV),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