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83篇
  96篇
综合类   427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842.
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褐土、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在坡度为10°和15°、降雨强度为40,60,80 mm/h条件下分析褐土和棕壤2种土壤细沟侵蚀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褐土在坡度为10°和15°,径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为15°雨强为80 mm/h降雨过程中出现最大值,而含沙量变化相反,大体呈现出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特征,在坡度为15°时,3种降雨强度在降雨末期均集中在0.05 g/mL;棕壤在10°和15°径流量与含沙量变化无明显规律;2种土壤总体水沙关系表现出褐土总径流量大于棕壤,而总侵蚀量表现为小于棕壤;棕壤更易发生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843.
降雨特性和坡度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褐土溅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典型土壤溅蚀特征,选取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特性和坡度对溅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5°和10°溅蚀量分别由6.86g/cm和8.13g/cm增加到14.21g/cm和16.00g/cm,增加幅度为48.47%~209.81%;不同溅蚀距离内的溅蚀量表现为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溅蚀距离0~5cm范围内的溅蚀量(75mm/h)为7.29g/cm,占0~25cm范围内总溅蚀量(16.00g/cm)的45.56%,溅蚀距离20~25cm范围内的溅蚀量仅占9.88%。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和溅蚀距离均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8以上。随着降雨时间的延续,溅蚀量逐渐增加,但溅蚀量增长率呈减小的趋势;降雨历时由5min增加到10min时溅蚀量增长率最大。溅蚀量和降雨历时之间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以上。随着降雨强度发生变化时,溅蚀团聚体空间分布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各径级团聚体的溅蚀距离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2~5mm团聚体由30mm/h的0~5cm扩大到75mm/h的0~15cm。溅蚀团聚体以粒径<1mm为主,小粒径团聚体溅蚀距离和溅蚀量均大于大粒径团聚体,>5mm团聚体并没有迁移。5°总溅蚀量、上坡溅蚀量、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75mm/h)依次为14.21,3.54,10.67,7.13g/cm,10°依次为16.00,3.85,12.15,8.30g/cm,与5°相比显著增加12.60%,8.76%,13.87%,16.41%,下坡溅蚀量大于上坡溅蚀量。  相似文献   
844.
基于“质量-产出-效率”的辽宁省耕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耕地利用分区是引导区域耕地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保证区片空间的连通是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管理可实施性的关键。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耕地利用"质量-产出-效率"的分区指标进行耕地利用综合分区,并探究各分区耕地利用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县(市)耕地自然质量、产出水平和利用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中部和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和南部,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状况参差不齐;2)将辽宁省划分为辽西粮食生产及生态保护区、辽中耕地综合开发先导区、辽东水田及特色农业种植区、辽南耕地效率及产能挖掘区和辽中南耕地利用转型升级区5个耕地利用区;3)两维图论聚类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分区方法有效保证了耕地利用分区相邻单元空间上的连通性和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对于耕地利用分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有利于耕地利用分区的统一管理和实施,对综合引导区域耕地利用方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45.
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密度荆条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植被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荒草地为对照,对不同密度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荆条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各样地地表径流量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其中低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3.46~26.07(L·min)/g之间,中等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6.87~29.84(L·min)/g之间,而高密度荆条样地和荒草地在设计流量为4 L/min时,土壤抗冲系数大于8(L·min)/g和12(L·min)/g;3)各样地土壤抗冲系数随着冲刷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在上方来水量较小时荒草地的土壤抗冲系数最大,荆条的土壤抗冲系数在26.07~46.55(L·min)/g之间,在上方来水量逐渐增大时荆条的土壤抗冲性强于荒草地,在23.46~36.75(L·min)/g之间,且随荆条株密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结论】植被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以为辽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46.
葫芦岛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亚薇 《江西农业学报》2011,(10):148-150,15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省葫芦岛市2010年8月4~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的巧妙迎合,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一大特点;高、低空的有利配合,充足的水汽输送,依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各种物理量场均表现出低层气流上升、高层气流下沉或者低层气流辐合、高层气流辐散的特点,对降水亦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47.
辽西北地区风蚀造成农田沙化、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农田风蚀的主要成因。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应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完善防护林体系、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发展地方经济以减轻环境压力,以控制和防治农田风蚀。  相似文献   
848.
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在辽宁省优化产业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基本建设原则,论述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保障措施,以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9.
探讨不同药物处理对辽宁绒山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健康的4岁辽宁绒山羊母羊12只,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3组皮下埋植褪黑素(60mg·只-1),第3,4组肌肉注射环磷酰胺(26mg· kg-1)[1].分别于试验开始后0,30,50d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试验2,3组白细胞数量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组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和试验3组血清总胆固醇呈降低趋势,50d与0d相比分别降低21%和45%,试验1组1与试验2组呈升高趋势,50d与0d相比分别升高10%和47%.各试验组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蛋白含量降低,钙、磷含量升高.结果表明,埋植褪黑素可导致绒山羊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数升高,环磷酰胺具有提高白细胞数量的作用,两种药物单独或共同作用对其他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没有表现出规律性;褪黑素、褪黑素+环磷酰胺可提高血清中总胆固醇、钙和磷含量水平;褪黑素、环磷酰胺、褪黑素+环磷酰胺可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蛋白的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850.
韩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95-7797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各种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7~29日影响辽宁中东部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及南部海面上低压云系共同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