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5篇
  83篇
综合类   14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1.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江苏盐城海岸带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江苏盐城海岸带湿地近15a来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了其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2~2006年,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呈萎缩状态;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2年的748个减少到2006年的466个;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2年的1.8085和0.8231降至2006年的1.5806和0.7194,而优势度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0.3887增长为2006年的0.6165。在盐城海岸带,大规模围垦养殖和米草的入侵是其海岸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12.
Kavanagh  Kathleen  Stankey  George  Boyle  Jim 《New Forests》1999,18(1):97-109
The 10,700 km2 region of northwestern Oregon, USA, is dominated by mountainous forested landscapes fringed by agricultural lands and rapidly expanding urban areas. The Douglas-fir/western-hemlock trees, admixed with other species, in the mild, moist regional climate with rich soils are among the most highly productive of temperate forests. Timber harvest has been the dominant land use for much of this century. Many current forest stands are planted, and have the potentials to be managed and shaped for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and evolving forestry objectives. The ages, resilienc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se forests and mosaics of land ownerships permit a variety of future scenarios of forested landscapes, constrained largely by capaciti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lan and execute management for desired future condition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13.
人口激增和随之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定量评估可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研究支撑。陕西省现有生态质量评价的研究多基于区县尺度的统计数据,但普遍存在时间跨度小且难以揭示其内在驱动力的问题。基于2001—2018年MODIS数据计算陕西省生长季遥感生态指数(RSEI),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法、偏相关分析法于像元尺度探究陕西省2001—2018年生态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近20年来生态质量持续改善,RSEI值以0.34%/a的速率增长,生态质量极好的区域不断增加。(2)RSEI变化趋势较为显著且以明显改善趋势为主,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M—K检验的像元占77.89%(p<0.05),明显改善的像元占66.75%,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延安市和榆林市,而显著退化的像元占11.08%,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等地。Hurst指数表明,RSEI未来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性为主,46.04%的像元将由改善转为未来退化,29.33%的像元将持续改善。(3)RSEI与气温和降水...  相似文献   
314.
[目的]探讨不同尺度下太原市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解释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规律、评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5年3期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获得一级景观类型的太原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数据,利用Fragstats 3.4软件计算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研究太原市全市域和主城区的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系统剖析了影响太原市景观格局的驱动作用。[结果](1)15a间,林地、耕地和草地始终是全市域的主要景观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比例由33.60%,31.80%和27.47%变化为35.18%,27.97%和25.49%。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明显增加,占总面积的比例由5.86%增长为10.27%,其中耕地和草地是城市化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主城区土地利用的强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由21.65%增长为33.82%,成为主城区的主要景观类型,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比全市域更加明显。(2)在全市域尺度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蔓延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加;而主城区尺度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显著升高,景观蔓延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景观多样性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太原市全市域和主城区尺度上的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因素以及城市规划与发展理论的阶段性调控作用是影响其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15.
“治危兴林”是森工企业紧迫的战略任务,依靠科学技术振兴林业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有力保证。本文在充分分析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利学技术在林业经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依靠科技“治危兴林”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16.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317.
[目的/意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质量,需要完善扶持社会力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方法/过程]阐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动力机制的现状、动力机制的涵义与动力要素的类型,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案例的先进典型做法。[结果/结论]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动力机制的优化策略,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社合作供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18.
Few studie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provide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driving fo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at change, particularly in Africa. Our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how driving forces at different scales change over time, how these forces affect the dynamics and patterns of land use/land cover, and how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affects ecological propertie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To accomplish these objectives, we first developed a way to identif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 at a landscape scale by integrating tools from ec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n applied these methods to a case study in Ghibe Valley, southwestern Ethiopia. Map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were created from aerial photography and Landsat TM imagery for the period, 1957–1993. A method called `ecological time lines' was developed to elicit landscape-scale explanations for changes from long-term residents. Cropland expanded at twice the speed recently (1987–1993) than two decades ago (1957–1973), but also contracted rapidly between 1973–1987. Rapid land-use/land cover change wa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drought and migration, changes in settlement and land tenure policy, and changes in the severity of the livestock disease, trypanosomosis, which is transmitted by the tsetse fly. The scale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varied from local to sub-national (regional) to international and the links betwee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crossed scale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each cause affected the location and pattern of land use/land cover differently. The contraction of cropland increased grass biomass and cover, woody plant cover, the frequency and extent of savanna burning, and the abundance of wildlife. With recent control of the tsetse fly, these ecological changes are being reversed. These complex pattern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scaling issues and current conceptual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相似文献   
3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由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二、三产业吸纳转化能力有限形成的.在目前情况下,与单人(单个劳动力)经营土地规模和二、三产业工人的收入有关.单人经营土地的规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与二、三产业工人的收入成正比,与单位土地面积周年效益成反比;单人经营的土地面积越大,农村所需劳动力越少;否则就越多.  相似文献   
320.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农民分化与家庭农场成长过程中农地关系的演变,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内部动力的形成及作用机制,探讨现实中动力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对农地流转发生和家庭农场发展的危害。结果表明,农户土地供给动力和家庭农场土地需求动力的同时存在是流转交易发生的重要基础。农地流转交易的发生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供需动力要有足够的强度,二是交易成本一定要足够的低。外部动力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的机制创新和村集体的实践创新等,是强化内部供需动力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地顺利流转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外部动力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遵循市场规律,才能有效增强内部动力,科学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调研发现,外部动力不足、过度和失当的情况在现实中同时存在。它们分别通过影响内部动力从而导致家庭农场发展总体偏慢、部分地区出现大跃进、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失衡。因此,政府应通过科学构建外部动力来合理调节内部动力,确保土地流转动力机制的充分平衡运行。一是要从消除流转农户后顾之忧和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两个方面强化供需动力,破解整体动力不足问题;二是要应尊重市场规律,正确定位角色,避免过度推动土地流转;三是要将重点放在夯实基础和科学补贴上,防止动力失当带来家庭农场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