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33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94篇
  72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31.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 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 0.25 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32.
量化分析作物生产碳、氮足迹可以有效帮助减少农业温室气体和活性氮排放。基于足迹理论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流域水稻生产碳足迹和氮足迹大小及组成。研究表明,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介于0.50~0.90kgCO2-eq/kg和5.20~13.17gN-eq/kg,其中CH4和NH3排放为主要贡献因子。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和氮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一般农户(低于0.7hm2)水稻种植相比,种粮大户(高于3.3hm2)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降低了33.8%和44.1%。在调研的稻田中发现,53.1%的地块肥料投入过量,54.9%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低碳绿色农业认知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产碳、氮足迹。因此,发展双季稻节肥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机械运行效率,构建规模化农作种植模式,同时提升农户知识文化水平和加强低碳绿色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以及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指导,健全低碳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有利于缓解中国长江流域双...  相似文献   
733.
应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检测禽类新城疫病毒(NDV)抗原,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将活化的40孔板作为捕捉待检新城疫病毒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物作为示踪抗体,比较了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捕捉效率.结果表明,NDV单抗2C12、4H10优于血清IgG,同时确定了双抗体ELISA夹心法对不同日龄健康鸡组织产生背景反应的O.D.值基本参数,以X+2SD为判定阈值.捕捉抗体2C12、4H10的工作浓度为500~400μg/ml;示踪抗体2C12、4H10的工作浓度为1:3000~1:2000,ELISA夹心法的灵敏度可达4μgNDV蛋白/ml;对NDV不同毒株感染鸡各脏器的NDV检出率为:肾100%、肺90%.证明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检测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特异,敏感,是禽类新城疫病毒检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34.
提出一种改进凸轮磨削加工效率和精度的新算法.该算法根据加工精度要求,利用砂轮相对凸轮转角的运动轨迹的曲率计算各加工转角下的最大允许转角步长,并对凸轮加工转角进行分段,优化加工转角步长和转速.与恒转速法相比,有效减少加工中的冗余步长,提高加工转速,改善加工效率,并避免恒转速法在凸轮上升段及下降段与缓冲段相接处的精度不足及砂轮架加速度过大所致的响应滞后问题,保证凸轮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735.
我国是当今世界水产品产量最高的国家,渔业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内陆地区渔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远低于沿海地区。在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背景下,渔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内陆淡水渔业,碳汇渔业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文主要根据《中国水产统计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以贵州省为例,结合贵州地区近年来的渔业发展现状,估算了贵州省近五年(2016—2020年)的渔业碳汇强度,分析了贵州地区发展碳汇渔业的潜力。渔业碳汇强度估算结果显示,2016—2020年贵州省渔业碳移出量在1.4 t到1.7 t之间,平均碳移出量为1.5 t。贵州省渔业发展相对落后,水产品捕捞产量和养殖产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贵州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养殖等生态渔业模式,到2020年稻田养殖和湖库养殖面积分别占全省水产养植总面积的74.2%和19.2%,二者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养殖等生态渔业成为贵州省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养殖模式,未来这类具备碳汇功能的生态渔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是贵州地区扭转渔业养殖模式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对碳汇渔业的全面推广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