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237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396篇
  263篇
综合类   285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超甜玉米周年性生产性能及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 16个月的周年性生产试验表明 ,在广州地区 ,超甜玉米的最适宜播种期为 2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 8月中下旬 ,且春播鲜穗产量高于秋播 ;在其它时期可以播种 ,但经济产量较低 ;超甜玉米的鲜穗收获期一般是吐丝后 2 6d左右 ;用抽雄到鲜穗收获期的有效积温 (≥ 10℃ )作为超甜玉米鲜穗收获期的标准要比单纯使用持续时间更为准确、科学 ,相应的有效积温为 370℃左右 .  相似文献   
72.
辽河流域玉米籽粒脱水特点及适宜收获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流域处于中国东北春玉米区南部,积温资源相对丰富,在该区域推广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具有较好的热量资源基础,但区域内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机械粒收的破碎率、损失率偏高等质量问题突出。分析区域内主推品种的籽粒脱水特征、基于热量资源条件确定机械粒收的适宜时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途径。2017年选择该区域主推的29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开鲁县和铁岭县开展了籽粒脱水动态观测试验。结合流域内常年春玉米播种日期、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籽粒脱水积温需求、历史气象数据等分析结果,建立不同品种在辽河流域适宜机械粒收时期的预测方法。结果显示, Logistic Power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春玉米籽粒含水率变化过程。不同品种籽粒实收含水率与模拟含水率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16 (n=45),均方根误差RMSE为1.217。研究建立的不同品种籽粒含水率模型具有极佳的区域适用性,以2017年国审的4个宜机收品种及流域内2个主栽品种研究,明确了不同品种适宜机械粒收时期的分布规律。国审品种中,德育919和京农科728自播种至籽粒含水率降至25%活动积温需求低于3200°C d,在辽河流域大部地区可于9月中下旬达到高质量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要求。泽玉8911和吉单66积温需求低于3400°C d,可于10月上中旬在流域内实现机械粒收,较上述德育919和京农科728晚10~20d。而当地主栽的辽单575和京科968脱水至适宜籽粒含水率的积温需求较泽玉8911和吉单66多200°Cd,无法在当地常规收获期实现高质量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检验了基于LogisticPower模型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在区域分析应用中的精度。通过比较国审宜机收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变化、成熟和脱水的积温需求以及适宜机械粒收日期的空间分布规律,更新现有品种有助于在辽河流域实现常规收获期内的高质量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73.
以国内广泛种植的先玉335双亲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5份国外玉米自交系进行两年配合力测定试验,通过对供试国外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组配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较对照的优势等进行分析,筛选出一般配合力优良的国外玉米自交系,提出其合理利用的方案。结果表明,供试国外自交系中PHWG5、787、78371A、6M502、LH128等产量GCA效应值表现优良,LH194、L139、OS602等宜机收性状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综合产量、倒伏率和收获时含水量的GCA表现,PHN29、PHM10、PHR32等3份自交系表现较好。杂交组合PHWG5×PH6WC的产量在所有组合中最高,且较4个对照品种增产幅度都较高,可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74.
荸荠的生长环境特殊,收获仍旧采用传统手工挖掘,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难以挖净,而薯类收获机械又难以适应水田荸荠的收获,通过对荸荠生长地的土壤成分分析,基于土壤液化原理,搭建了小型实验平台,对荸荠挖掘机理进行了试验模拟。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水田作物荸荠机械挖掘、筛分的流程,并对挖掘原理进行了实验探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影响荸荠收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利用土壤液化原理可以使砂壤土液化,为该原理用于荸荠采收提供依据,为荸荠挖掘机样机的试制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5.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四个油菜品种在机械收获过程中各部位损失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油菜品种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80%左右;抗裂角性强的油菜品种可减少自然脱落和割台的损失,但增加了脱粒过程的损失;高产品种虽然机械化收获的损失量最高,但总收获损失率却最低。  相似文献   
76.
R. Peters 《Potato Research》1996,39(4):479-484
Summary Damage to potato tubers due to mechanical forces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loss of quality repor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auses of such damage are mechanical injuries that occur primarily in association with harvesting and grading. The extent of dam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tubers and also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the potatoes. Although import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need fo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since knowledge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ssential physiological proceses within the cells is still lacking. The avoidance of exposure to mechanical forces constitutes the most effective protection against tuber damage.  相似文献   
77.
基于扩散理论的华北春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机收籽粒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含水率是决定机收质量的关键,受品种、密度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准确估算生理成熟后玉米籽粒含水率,进而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玉米收获时间和筛选适宜机收的品种,对玉米主产区华北的春玉米籽粒机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于2017年和2018年在河北省泊头、南大港、玉田和山西榆次进行了两年田间春玉米试验,每年设置7个共性品种,每个品种3个密度,对生理成熟后籽粒含水率、品种性状、气象和管理要素进行了监测,并利用基于扩散理论考虑空气温湿度的脱水模型对籽粒含水率进行了模拟,进而计算脱水曲线下的面积(AUDDC),用以筛选脱水优异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基于扩散理论的籽粒脱水模型对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含水率的模拟效果较好;年份、地点和品种对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M_0)和水分扩散速率(k)具有显著影响,密度对脱水参数影响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灌浆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最高气温和灌水量对M_0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生理成熟后30 d内ET0和灌浆中后期降雨对k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全生育期降雨对k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品种性状中对M_0影响最大的为苞叶层数(正效应),对k影响最大的为叶片数(负效应)。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生理成熟后10d华北地区春玉米籽粒含水率可以下降到28%,籽粒含水率下降到25%的概率为50%。由模型计算得到各品种生理成熟后10 d内的AUDDC,与AUDDC平均值比较发现‘京农科728’‘张1453’‘华农887’‘广德5’和‘金科玉3306’为脱水表现优异的品种。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正向调控,而在株高20和5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负向调控。就采收时期而言,菜薹中的维生素含量在株高30~40 cm时高于其他时期;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菜薹采收株高的增加,维生素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主要呈上调模式。综合分析可知,GalLDH活性的降低以及AAO/DHAR和APX/MDHAR代谢平衡是增施氮肥导致菜薹维生素C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林木采伐及木材精深加工与木材生产的效益息息相关,机器人在木材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木材生产质量和效率,为木材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针对机器人在林木采伐及木材精深加工领域的应用,文中从林木采伐、人造板生产、家具制造3方面详细论述了采伐机器人、旋切定心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弯曲木机器人、雕刻机器人等机器人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林木采伐及木材精深加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应集中于仿生移动机构、多功能集成机器人、智能算法及柔性制造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80.
We evaluated the water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le sedimentation in Macrobrachium amazonicum (Heller 1862) grow‐out ponds supplied with a high inflow of nutrient‐rich water. Prawns were subject to different stocking and harvesting strategies: upper‐graded juveniles, lower‐graded juveniles, non‐graded juveniles+selective harvesting and traditional farming (non‐grading juveniles and total harvest only). Dissolved oxygen, afternoon N‐ammonia and N‐nitrate and soluble orthophosphate were lower in the ponds in comparison with inflow water through the rearing cycle. Ponds stocked with the upper population fraction of graded prawns showed higher turbidity, total suspended solids and 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han the remaining treatments. An increase in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ratio from inlet (4.9) to pond (7.1–8.0) waters indicated a non‐readily biodegradable fraction enhancement in ponds. The sedimentation mean rate ranged from 0.08 to 0.16 mm day?1 and sediment contained >80% of organic matter.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pond ecosystem dynamic were the organic load (due to primary production and feed addition) and bioturbation caused by stocking larger animals. Data suggest that M. amazonicum grow‐out in ponds subjected to a high inflow of nutrient‐rich water produce changes in the water properties, hug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sediment at the pond bottom and non‐readily biodegradable material in the water column. However, the water quality remains suitable for aquaculture purposes. Therefore, nutrient‐rich waters, when available, may represent a source of unpaid nutrients, which may be incorporated into economically valued biomass if managed prop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