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4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0篇 |
农学 | 174篇 |
基础科学 | 144篇 |
266篇 | |
综合类 | 2118篇 |
农作物 | 86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54篇 |
园艺 | 60篇 |
植物保护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31篇 |
2012年 | 192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22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51.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为八亿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从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科技服务“缺位和滞后”和力量不足等问题入手,提出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运行和转化机制、开展科农携手共建利益共同体、发挥示范榜样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等对策,促进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第一线和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服务,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52.
53.
长期施用无机NPK肥对保护地黄瓜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长期单施无机氮肥(15年)条件下,黄瓜生长发育正常,而且随着施N量的增加(试验中的最高施N处理为每年600kghm-2),叶面积显著增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但处理间叶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N水平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作用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长期单施无机氮肥还显著地提高了黄瓜的产量、结瓜数、座瓜率,降低了畸形瓜率。N、P、K配施可进一步提高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产量、结瓜数和座瓜率,降低畸形瓜率,但处理间叶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仍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N、P、K配施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作用主要也是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同时,在N、P、K配施试验中,以N对黄瓜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最大,P次之,K较小。 相似文献
54.
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2012年各省农林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以DEA方法测算农林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各省农业总产值情况找出制约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受到自上而下的各种考核制度牵引、人力资源投入结构的失衡、科技资源集中度与农业产业集中度不匹配、高校的科技园区有短板效应因素的影响。因而,要综合运用市场、政府和社会3种资源配置方式,通过3个层面的制度变迁,实现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5.
从气候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土地资源条件、水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阐述了阜平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介绍了阜平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效:林果业优势明显,畜牧水产业潜力巨大,无公害蔬菜种植成效显著;传统农业稳重求特;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分析了阜平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观念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一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二要完善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要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突出规模发展;四要培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五要加强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六要培育流通主体,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6.
57.
Agricultural systems with grazing animals are increasingly under scrutiny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degradation of waterways and water bodies. Soil type, climate, animal type and nitrogen (N) fertilisation are contributors to the variation in N that is leached through the soil profile into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It is difficult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using experimentation only and modelling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An agro-ecosystem model, EcoM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pastoral ecosystem responses to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in climate and soil, choice of animal type and N fertilisation level within the Lake Taupo region of New Zealand. Factorial combinations of soil type (Oruanui and Waipahihi), climate (low, moderate and high rainfall), animal type (sheep, beef and dairy) and N fertilisation level (0 or 60 kg N/ha/yr) were simulated. High rainfall climates also had colder temperatures, grew less pasture and carried fewer animals overall which lead to less dung and urinary N returned. Therefore, even thoug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N returned ultimately leached at the higher rainfall sites, the total N leached did not differ greatly between sites. Weather variation between years had a marked influence on N leaching within a site, due to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rainfall events. In this region, for these two highly permeable soil types, N applied as fertiliser had a high propensity to leach, either after being taken up by plants, grazed and returned to the soil as dung and urine, or due to direct flow through the soil profile. Soil type had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N leaching risk, the timing of N leaching and mean pasture production. Nitrogen leaching was greatest from beef cattle, followed by dairy and sheep with the level of leaching related to urine deposition patterns for each animal type and due to the amount of N returned to the soil as excreta.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eep farming systems with limited fertiliser N inputs will reduce N leaching from farms in the Lake Taupo catchment. 相似文献
58.
59.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0.
文章对我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形成过程、特征、现实意义与作用、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提高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等对策,旨在增强对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入了解,为更好地推进这项惠农政策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