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1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37篇 |
农学 | 104篇 |
基础科学 | 130篇 |
555篇 | |
综合类 | 1104篇 |
农作物 | 39篇 |
水产渔业 | 118篇 |
畜牧兽医 | 694篇 |
园艺 | 147篇 |
植物保护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207篇 |
2012年 | 223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227篇 |
2007年 | 172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3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61.
川西北高原泥炭开发的生态指标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是一种不可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川西北丰富的泥炭资源的开发,首先应制订出生态指标,有限制地开采,年开采面积控制在2km2以内,必须在开采过程中及时处理好地形、水份和植被的重建 相似文献
62.
为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寻找到安全性能好、产酶效率高的菌株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以提升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从牦牛瘤胃中分离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16S rDNA的鉴定,并探究其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和发酵阶段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的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最终确定高产菌株M1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M1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活性大于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M1在35℃、pH为7、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外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1%条件下产β-葡萄糖苷酶的效率最高;在M1生长过程中,先产生了β-葡萄糖苷酶,其次是外切型-β-葡聚糖酶、内切型-β-葡聚糖酶,并且外切酶活性远远大于内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63.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由棘球蚴绦虫引起.寄生犬类、狼类、狐狸等动物肠道内而诱发感染的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四川为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甘孜州为此病的高发区,18个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世界包虫病发展中心,其余州县均为其辐射感染地带.本着科学防病的原则,本文详细调查高原托牛包虫病的发病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为今后科学防治此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4.
家鸡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原鸡属(Gallus)。原鸡属有4个原鸡种:包括东亚南部和南北部的红色原鸡(G.gallus)、德干高原以南的灰色原鸡(G.sonneratti)、斯里兰卡的黑尾原鸡(或锡兰原鸡)(G.1afayettei)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绿领原鸡(G.varius)。其中红色原鸡分化为5个亚种:包括自印度河流域的克什米尔至印度中部的G.g.murghi,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泰国及其邻近地区(印度支那半岛,包括柬埔寨、越南和老挝三地的南部区域)的G.g.gallus,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9.
探究不同修复措施短期内对高原高速公路边坡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以有效指导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了比较3种高速公路边坡修复措施(自然恢复、补播草种+覆土处理、草皮回铺)的效果,测定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3种边坡修复措施处理和对照样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和全钾(STK)含量。结果表明:短期内,草皮回铺修复措施下的大部分化学计量特征,如SOC、STN和STP含量、SOC:STN、SOC:STP、SOC:STK、STN:STP、STN:STK和STP:STK均显著高于其他修复措施处理(P <0.05)。从土壤肥力角度出发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对本研究所涉及的3种修复措施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草皮回铺修复措施下的SQI高于其他两种修复措施的SQI,可见,草皮回铺修复措施是短期内高原地区公路边坡修复最佳的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70.
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泥炭地碳循环。为了解泥炭地碳输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的红原县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附近3处不同地下水位[–1.9 cm(S1)、–10 cm(S2)、–19 cm(S3)]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在5、15和25℃下进行恒温培养,研究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土壤酚类物质与温度的复合响应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水位下降,总酚、水溶性酚和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增温使S1、S2、S3总酚含量变化不一,但其增温后与增温前的比值均接近1;增温使S1水溶性酚显著增加约172%(P <0.05),且温度越高增幅越大,使S2略微增加、S3略微减少;增温使不同水位泥炭地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约312%(P <0.05),其中不同水位泥炭地增幅为S1> S2> S3,不同温度增幅为15℃> 25℃> 5℃。本研究发现增温使泥炭地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增加,且地下水位越低增量越小,而增温对总酚无明显影响,说明温度主要通过改变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含量来影响泥炭地酚类物质组成,且泥炭地水位下降减弱了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对温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