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13篇 |
5篇 | |
综合类 | 65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45篇 |
园艺 | 1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1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 相似文献
93.
94.
林地与农地转换过程中红壤有机碳、氮和磷库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比较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红壤表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林地开垦为农地和农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农地后,有机碳(特别是颗粒状有机碳)和全氮明显下降,有机碳的下降程度高于全氮,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自然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比农地土壤高出219%,土壤总氮平均比农地高出15%。而当农地退耕还林后,有机碳、氮和磷呈相反的变化。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土壤的平均颗粒状有机碳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5%,11%和47%,差异很大,大团聚体中颗粒状有机碳和有机磷的稳定性较低,最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表5参14 相似文献
95.
甘薯线虫病是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还可以在窖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引起烂床。
1症状表现根据线虫的种类及危害,甘薯线虫病可分为甘薯根结线虫病和甘薯茎线虫病。1.1甘薯根结线虫病又称甘薯根瘤线虫病,俗称地瘟病。感病植株秧蔓生长停滞,节间缩短,叶片黄化脱落,地下块根粗肿,细根上有颗粒状(类似根瘤状)虫瘿,严重时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96.
97.
BB肥,全称是散装掺混肥料.它是将几种颗粒状有单一肥料或复合肥料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一种复混肥料.腐植酸涂层肥料是全营养肥、缓释增效BB肥,并适合机械施用.这三个特色决定了该肥料具有省肥、省水、省工、增产四个特点.
缓释增效BB肥腐植酸涂层肥料使用三个系列的涂层材料来分别涂布大颗粒尿素、颗粒磷铵及团粒造粒钾肥,以此实现了对三大元素处理的"促控分离",达到"控氮、促磷、保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
一、菌核病1.发病症状主要侵染植株茎部。田间多见植株上部叶片萎蔫变褐枯死,茎部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而成为菌核。切开病株茎部可见有黑色鼠粪状或圆柱状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 相似文献
99.
100.
连续5年施用氮肥和羊粪的内蒙古羊草(Leymus chinensis) 草原土壤颗粒状有机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颗粒状土壤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是土壤有机质比较活跃的成分,受施肥、耕作及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连续5年施用氮肥和羊粪对内蒙古草原围栏封育的表层土壤颗粒状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物理分组法获得游离态颗粒状有机质(FPOM)和包被态颗粒状有机质(OPOM),并用13C核磁共振法测定其化学结构。【结果】施用氮肥的土壤pH值降低了0.25~0.78个单位,微生物量碳降低了13%~27%,POM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施用羊粪的土壤pH提高了0.47~0.59个单位,微生物量碳提高了19%,POM大幅度提高,特别是FPOM最多提高了96%。OPOM的化学结构几乎不受施肥的影响,但FPOM的化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肥特别是羊粪的影响,烷基碳增多,而羰基碳减少。【结论】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料,不仅引起草原土壤颗粒状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还导致其化学结构的改变,FPOM组分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