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42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29篇 |
农学 | 910篇 |
基础科学 | 158篇 |
102篇 | |
综合类 | 3913篇 |
农作物 | 5420篇 |
水产渔业 | 26篇 |
畜牧兽医 | 516篇 |
园艺 | 369篇 |
植物保护 | 3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92篇 |
2022年 | 275篇 |
2021年 | 510篇 |
2020年 | 257篇 |
2019年 | 332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645篇 |
2016年 | 733篇 |
2015年 | 328篇 |
2014年 | 641篇 |
2013年 | 412篇 |
2012年 | 578篇 |
2011年 | 649篇 |
2010年 | 632篇 |
2009年 | 568篇 |
2008年 | 642篇 |
2007年 | 517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488篇 |
2004年 | 456篇 |
2003年 | 388篇 |
2002年 | 341篇 |
2001年 | 313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89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32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91篇 |
1991年 | 131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15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1篇 |
1966年 | 19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2.
提取鲜茶汁加工速溶茶(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堂恒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Z1)
传统方法加工速溶茶需用10倍以上沸水从干茶中提取茶汁,这不但消耗大量能源,而且茶叶香味明显降低.作者研究了从鲜茶叶直接提取鲜茶汁的方法,鲜叶经杀青提取绿茶汁.萎凋后提取红茶汁,摇整后提取乌龙茶汁.处理叶切碎后压榨,提取率约20~30%,鲜茶汁浓度7~8°Brix 相似文献
113.
114.
为探究微生物作用下咖啡碱的降解产物与途径,将普洱茶发酵中筛选鉴定的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聚多曲霉)、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分别接种至晒青毛茶进行单菌种固态发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的含量,探究微生物对咖啡碱代谢的影响;另外,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以灭菌处理组(ST组)和原料组(RM组)为对照,对聚多曲霉接种发酵样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 pallidofulvus NRRL4789、A.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对咖啡碱等嘌呤类碱代谢均无显著影响,而在聚多曲霉接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0.05),降幅达83.89%;茶碱含量显著增加(P<0.05),发酵末期含量为(25.03±1.17) mg·g-1;而可可碱保持基本稳定。由此可知,聚多曲霉对咖啡碱降解代谢有显著影响。采用UHPLC-QTOF-MS方法检出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等9种与咖啡碱降解相关的代谢物。在聚多曲霉作用下,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含量显著提高(P<0.05)。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和1-甲基黄嘌呤与咖啡碱及其相关代谢物的N-脱甲基化途径相关。1,7-二甲基尿酸、1-甲基尿酸与咖啡碱相关代谢物的氧化途径相关。由此可知,聚多曲霉为降解普洱茶咖啡碱的优势菌株,且具有将咖啡碱转化为茶碱的潜在能力;在咖啡碱降解代谢过程中,存在聚多曲霉作用下的N-脱甲基化和氧化,并以N-脱甲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5.
116.
118.
119.
120.
本研究以海南植物鹧鸪茶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鹧鸪粗粉(D50为120.45 mm)、细粉(D50为65.86 mm)、超微粉Ⅰ、超微粉Ⅱ和超微粉Ⅲ5种粉体的表征与理化特性。通过色度测定、粒径测定、电镜扫描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探究5种不同粒径鹧鸪粉体的加工特性、流动性,以及5种粉体茶多糖和皂苷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粉体粒径逐渐减小,其溶解度、润湿性、流动性均增大,膨胀度、持水力减小;鹧鸪茶超微粉的茶多糖、皂苷含量明显高于粗粉、细粉;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茶多糖含量逐渐增大,皂苷含量各不相同。不同粒径鹧鸪茶粉体的特性各不相同,综合比较得出,超微粉的溶解度、茶多糖、皂苷含量较高,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加工方便。因此,鹧鸪茶超微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