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81篇
  352篇
综合类   537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5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荒漠-绿洲过渡区灌丛沙包的蒸散特征及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期的观测与试验数据,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甘肃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区柽柳、白刺灌丛沙包和裸露流动沙丘的蒸散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的耦合数值模式,对不同植被灌丛的蒸散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蒸散日进程中,有植被覆盖的柽柳沙包和白刺沙包的蒸散率峰值出现时间比流动沙丘早12h,且日最大蒸散速率大小顺序为,柽柳沙包(0.24mm/h)>白刺沙包(0.20mm/h)>流动沙丘(0.18mm/h);柽柳沙包和白刺沙包在7—9月的蒸散量最高,分别占各自生长期耗水量的69.3%和65.4%;影响荒漠—绿洲过渡区灌丛植被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百分率、气温、空气饱和差以及风速等,它们与日蒸散量的斜率关联度分别为0.717、0.643、0.649和0.705;SPAC耦合数值模式能够模拟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灌丛植被蒸散的变化趋势,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2.
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风蚀与土壤结构的关系,分析了田间输沙量与土壤团聚体、<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分散性粘粒、分散系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减少输沙量;>0.05mm各级团聚体随年限的增加基本无显著变化,但保护性耕作大团聚体(>0.25mm)有增大趋势,微团聚体(0.25-0.05mm)有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实施2年后,<0.05mm土粒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试验第3年,传统耕作<0.01mm物理性粘粒较保护性耕作有减少趋势;免耕不覆盖、立茬和残茬茬倒处理<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变化不显著;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土壤分散系数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和立茬下降不显著;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第3年,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分散系数出现减小的趋势。输沙量与>1mm团聚体、<0.05mm土粒和<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都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0.25-0.05mm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微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3.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利用光学遥感可以对其沙化状况、治沙效果进行监测 ,得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利用 L and-sat TM遥感图像并结合 GIS分析了绿洲最近 15 a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分析表明额济纳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 1)绿洲北部、东部等的湖泊水体范围在锐减 ;( 2 )绿洲面积在明显减少。2 0 0 0年比1986年后 15 a来绿洲面积减少了 6 1.48% ,平均每年面积递减 4.39% ;( 3)绿洲质量及盖度在下降。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因此 ,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的监测与系统地分析及科学地治理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恢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4.
基于RS和GIS的青海香日德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运用生态学原理对青海香日德绿洲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香日德绿洲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634和0.839 7,均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景观优势度不高,但是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仍占有较高的景观比例,尤其耕地,不但景观比例大而且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还有增长趋势;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最大的是交通用地,最小的是耕地,表明耕地分散程度最小,交通用地最大。区域景观破碎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最小的是交通用地和水域,说明耕地被分割程度最大,水域和交通用地最小。分维数指数最大的是居民及工矿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形状最不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小,相反耕地形状最为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 33.3hm2农、林、牧占地比例的合理调配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投产比达 1∶ 4。其农业面积∶用材林∶经济林∶牧业用地为 1.2∶ 0 .5∶0 .8,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6.
李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95-5397
阐述了敦煌绿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敦煌绿洲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7.
沙漠-绿洲系统中降雨、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 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 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沙漠边缘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晰、降雨在土壤中运移快、耗散明显等特征;绿洲区三者的特征与沙漠边缘正好相反;过渡带介于二者之间,但和沙漠边缘的特征更为接近.在沙漠边缘进行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并使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08.
和田绿洲蒸发能力预测的多因素GM(1,3)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灰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和田绿洲蒸发能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根据灰色GM(1,N)建模原理,对和田绿洲蒸发能力建立了GM(1,3)预测模型,经检验模型预测结果较好,同时也说明了GM(1,N)模型在中长期水文预报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9.
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分析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提出了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即由目标层、控制层、状态层与指标层组成。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位条件是制约新疆绿洲发展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构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控制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并通过线性加权法对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新疆绿洲目前处在弱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很差。  相似文献   
110.
不同耕作制度对荒漠绿洲土壤物理性质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进行的两年连续4茬免耕种植作物后,耕层免耕土壤的容重比传统耕翻土壤增加0.03-0.05g.cm-3,耕层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水分容积分别减少0.81-1.82%、1.52-2.37%、1.02-2.42%,总孔隙度下降0.87-1.60%,而通气孔隙度增加0.58-1.55%;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总变化趋势是:耕作覆膜>传统耕作>免耕留茬>免耕覆盖秸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但在一天内四种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温度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同,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也相同,免耕可使土壤温度的昼夜温差变化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