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7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13篇
  117篇
综合类   757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181篇
畜牧兽医   454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鹅的一种重要的,以消化道呈糠麸样,并有溃疡、胰腺肿胀,表面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灶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病原学1.1病毒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2.
新型免疫检测方法在五种寄生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寄生虫免疫检测方法因使用优质抗原与抗体并辅以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而较常规的检测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对血吸虫、疟原虫、肝吸虫、囊尾蚴、粘孢子虫这五种寄生虫病的新型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新型检测技术以及试剂盒的效果,为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的简称。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AIV根据其对家禽致病力的不同分为3种,即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54.
我国是世界养鹅的主要国家,近几年养鹅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鹅疫病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弄清目前危害鹅群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除小鹅瘟外,还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腺病毒)、鹅(禽)流感、鹅类新城疫病等。鹅类新城疫病又称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和新城疫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2009年4月初,重庆万州地区某养鹅场1000只38日龄伊犁鹅开始发病,每天死亡20多只,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诊断怀疑为鹅副粘病毒病。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55.
鹅副粘病毒病又称鹅类新城疫,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是一种禽鸟共患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呼吸困难,肿头,流泪,喜卧,下痢,脾脏和胰腺肿大,散布大小不一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997年7月在我国江苏、广东等部分市县雏鹅中首次炷生,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0年8月解放军军需大学在吉林省发生的类似“小鹅瘟”病死雏鹅体内发现了典型副粘病毒和典型病变,从而证明吉林省存在本病。2004年夏秋季,某养鹅场暴发传染病,引起鹅大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56.
1鹅副粘病毒病的危害。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川白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狮头鹅、扬州鹅、朗德鹅以及其它品种的鹅均易感染本病。各种日龄的鹅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鹅群日龄有一定关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对300余群不同日龄的鹅群的调查统计。其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40%左右。发病日龄最小为3日龄,最大为300日龄以上,两周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其危害程度已超过小鹅瘟,因为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鹅。患病鹅群内饲养的鸡在鹅群发病后2~3d也会感染发病,鸡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其症状及病变与鹅基本一致,而同群鸭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57.
禽流感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的禽类烈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鸡群暴发以来已有126年历史。在最近45年间大范围暴发的有20余次记载,平均每二年1次。尤其是2003年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有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8.
种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PM-1)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本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扬州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在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目前我国养鹅比较集中的省市或地区几乎都有本病发生。2005年11月吉林省敦化市某种鹅场饲养的种鹅群陆续暴发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种鹅大批死亡。发病鹅为彼此圈舍邻近的肉种鹅群,共饲养莱茵鹅6320只,本地白鹅1080只,发病后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前后共有403只鹅发病,死亡234只。发病率为5.4%,病死率为58…  相似文献   
59.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肠道粘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我市最早于1997年秋在农户散养鹅中发现类似病例,该病的发生流行给养鹅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临诊工作中,我们发现本病易和蛋子瘟(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等并发或继发,诊断中易和小鹅瘟、沙门氏菌引起的白痢、禽流感相混淆,防制方面尽管有注射鹅副粘病毒疫苗等措  相似文献   
60.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