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2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22篇
林业   1570篇
农学   219篇
基础科学   1680篇
  926篇
综合类   3592篇
农作物   138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492篇
园艺   117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597篇
  2009年   678篇
  2008年   707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物质炭基肥料对黑麦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基肥料对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影响,为秸秆利用及生物质炭基肥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玉米秸秆经400℃热解而成的生物质炭与磷酸二氢钾、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按不同质量比(1∶1∶0.3,2∶1∶0.3,3∶1∶0.3,4∶1∶0.3)混合造粒制成4种生物质炭基肥料,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不施肥作为对照(ck),比较生物质炭和生物质炭基肥料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生长特性的影响,建立肥料中生物质炭含量与黑麦草地上部分鲜质量的拟合模型,筛选出肥料中生物质炭最佳含量。【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及生物质炭基肥料对黑麦草的株高、根系长度、根表面积、生物量等均有提高,但对黑麦草的出苗率却无显著影响(P0.05)。在所制的4种生物质炭基肥料中,当生物质炭与磷酸二氢钾及粘结剂的质量比为2∶1∶0.3时,对黑麦草生长促进作用明显,播种60d后其株高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34.51%和70.59%(P0.05),根长与根表面积分别显著增长了40.04%和59.86%(P0.05)。由拟合的模型可以看出,随着肥料中生物质炭含量的增加,黑麦草地上部分鲜质量先增加后减少,当肥料中生物质炭含量为61.60%时,即施用31.28g生物质炭与15.00g磷酸二氢钾及4.50g粘结剂混合制备的生物质炭基肥料时,黑麦草地上部分鲜质量最高达3.02g/盆。【结论】施用20g/kg生物质炭基肥料对黑麦草生长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生物质炭基肥料中生物质炭含量为61.60%时,所制生物质炭基肥料肥效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2.
一个国家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还需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土壤保护、能源控制、高效使用其他再生能源,使用生物能源也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途径之一。2006年美国学者Jane等人通过研究提出生物能源(农业残留物)利用问题探讨。其结论是:在美国农业生物量每年将提供约10亿t(干质量)生物能源。40%的农业生物来源于作物残留物,38%来源于多年生的草本,其余的来源于谷物蒸馏的残渣、肥料及其他的生产剩余品。当玉米连作且用铧式犁耕作时,需要7.6 t/(hm2.a)的残留物来保持土壤有机碳,如果用深松犁或免耕需要5.3 t/(hm2.a)。残留物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保持土壤的重要性质,同时也作为生物能源的给料。鉴于目前的经济压力寻找可替代能源,美国能源部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建立了短期纲领,将成为能源和产品的重要因子。随着生物能源业的发展,建议保护土壤、保持能源,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3.
《山西林业》2005,(2):2-5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简称《决定》),促进我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山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44.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力发电(简称风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已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的风能资源、风电的发展过程、风电场的投资、风电机组的制造,以及风电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中烟100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处理即10、20、40 g/kg,测定其对Cd污染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烟叶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个生物质炭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0.13%~2.67%和8.44%~46.88%;3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烟叶Cd含量,降幅分别为2.88%~16.29%和17.09%~27.62%,且各处理烟叶Cd含量大小顺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一致,即对照>10 g/kg处理>20 g/kg处理>40 g/kg处理。综上,增施生物质炭20、40 g/kg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6.
47.
土耳其对能源教育有着特殊的兴趣。对土耳其目前的能源教育计划、结构及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土耳其欲想发展自己的能源教育,就必须及时建立有效的、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环境教育在内的能源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48.
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以下简称“林油一体化”产业)是指以生物质能源企业为主,将原料林培育、生物柴油等系列产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本文旨在提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发展。方法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原料林林地调查、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CO2eq排放量测算、原料林培育及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测算等,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原料林不同培育模式及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结果(1)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原料林培育基地,企业创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及其他生物燃油的生产工艺;(2)生产1 t无患子生物柴油,原料林固定CO2量25.38 t,全生命周期CO2eq排放量为? 19.41 t,与石化柴油相比,减排量达621.77%;(3)多数原料林为实生栽培模式,未实现良种化,缺乏集约经营,结果晚、产量低、成本高;以20年为项目周期,果实价格4元/kg计,实生栽培模式原料林约亏损1 687.68元/(hm2·a),高接换头模式年均利润为419.57元/(hm2·a);但若形成无性系栽培模式,在第10年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为2 675.55元/(hm2·a);若再按2019年的市场平均价格9元/kg计算,则在第5年即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达20 675元/(hm2·a),经济效益将大幅度提升;(4)1 t无患子干果生产生物柴油平均盈利18.65元,生产皂苷类产品平均盈利6 573.3元,若形成完整的油?皂?碳?林多联产产品生产线,年处理5 000 t干果的净收益为5 566.4万元。结论“优良无性系种植园模式+多联产产业链模式”是未来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产业优先享受营造林普惠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种业和良种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并强制石化柴油中配比生物柴油,拓宽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渠道。   相似文献   
49.
生物质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传统能源短缺及其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设计了一种以内燃机为驱动装置的生物质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对其能量流程进行了分析,并以北京市某面积为10 000 m2的宾馆为例,对该系统在热跟随和电跟随两种运行模式下的设备选型、燃料消耗量和补电量以及能效、经济和排放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可知,联供系统在电跟随模式下比在热跟随模式下的一次能源利用率高4.3%,缩短投资回收期1.4年,但少减排254.9 t CO2。因此,该生物质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热跟随模式下的环境效益较好,在电跟随模式下的能源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佳。  相似文献   
50.
测量分析柴油机气缸压力、负荷特性、NOx、HC、CO和烟度等废气排放,并测量分析了供油提前角对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油提前角提前时,柴油机气缸压力增加,NOx增加;负荷增加时,NOx排放浓度增加;但NOx比排放除了在小负荷时较大外,在中等及大负荷时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