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75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196篇
  82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养蝴蝶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四忌:一忌浇水过频。栽培蝴蝶兰的朋友,总是担心蝴蝶兰缺水,不管栽培介质是否干燥,天天浇水,造成严重烂根。  相似文献   
52.
目前使用的热传导技术(俗称电加热)不外乎是电热丝、电陶瓷与电油汀技术,这三种都是通过发热元件的电热效应去加热介质再传导给空气、水,利用对流原理调节温度,满足人们对洗浴厨卫温度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就研发了黑管发热技术(TFK)。本世纪初又借助纳米发热材料研发了哈佛(QSC)非金属发热技术,又称水晶发热管。黑管发热(TFK)与哈佛(QSC)水晶发热有相似之处,同为先进的技术,只不过一个是初级阶段,一个是高级阶段而已。  相似文献   
53.
54.
为比较在高起始氨氮浓度C0点和介质用量W0点上,吸附理论通式Qe=W0qmC0/[qmKw W0(qm-qe) C0]与其简化方程Qe=W0qmC0/[qm(Kw W0) C0]的适用性,测定了给定pH值和温度条件下反应平衡时NH4Cl溶液中蛭石和人造沸石的氨氮吸附量(Qe).在该试验条件下确定的蛭石单位介质吸附容量qm和介质系数Kw值分别为22 mg/g和15.5 g/L,人造沸石的qm和Kw的值分别为45 mg/g和8 g/L.在整个试验氨氮浓度C0和介质用量W0范围内,用该通式描述两介质刘氨氮的等温吸附过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而简化方程仅在有限范围内即C0相对小或W0相对大时才适用.若给定预测相对误差(RD),则C0/qm(Kw W0)≤RD可作为简化方程应用的判别式.  相似文献   
55.
<正>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某些物质(抗原、半抗原)再进入机体时,引起异常的剧烈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可出现皮肤红肿、增温、皮疹等,全身反应为呼吸困难、肌肉痉挛及休克等。1致病机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  相似文献   
56.
以月季石榴为试验材料,结合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浸染转化,探究了不同浸染介质及不同授粉方式对坐果率、出芽率、阳性率的影响。对授粉后花粉管的萌发进行观察,发现在授粉后24 h进行菌液浸染可能使菌液深入到花粉管,从而提高转化效率。对转化后的1819棵实生苗进行GUS染色和初步筛选,获得了82棵待检测植株;使用PCR扩增技术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鉴定,得到了14棵转PgLCBF1基因的月季石榴植株。对不同处理组合所获得的月季石榴的坐果率、出芽率、阳性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浸染介质为5%蔗糖、授粉方式为授粉后24 h浸染时,月季石榴的遗传转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长江流域典型农药面源时空分布,本研究基于逸度理论,构建了适合大尺度、多区域、长时期的农药面源多介质环境归趋模型,量化了1991—2020年长江流域克百威农药在水、土、气、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累积水平、赋存浓度及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克百威总残留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峰值(1 647 t);水体和土壤为克百威的主要赋存介质,其范围分别为0.278~135 ng·L-1和0.052 2~16.7 ng·g-1;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区域,尤其是赣江流域;每年施用的农药约5.40%会残留在环境中,主要去除方式为降解,其次是输移到近海(2017年约109 t·a-1)。研究表明,农药面源在大时空尺度的累积和传输作用不容忽视,模型改进使得面源模拟结果更加合理,为长江流域农药面源的科学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Two Lecanicillium lecanii isolates, ATCC26854 and V3, were evaluated for spore production in liquid media. Both isolates have interesting known propert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hitinases (ATCC26854), and an outstanding pathogenic activity against the green cabbage aphid, Brevicorine brassiacae (L.). The isolates were grown on thirteen different liquid media, which had been used to produce other entomopathogenic Hyphomycete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27 -4- 1 ℃ with a 12:12 photoperiod using shake flasks. The production of spores was quantified during a seven days perio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media were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spore concentration and morphology. Submerged conidia yields were higher with ATCC26854 than with V3 in all thirteen media, while higher concentrations (5.3×10^9, 4.6 ×10^9 and 3.4 ×10^9 conidia/mL) were found with ATCC26854 isolate in the Camaron, Minerales and Jenkins-Prior medium, respectively; lower yields (2.3 ×10^8, 2.2 ×10^8 and 2.3 ×10^8 conidia/mL) were found with the V3 isolate in Catroux, TKI and Camaron media, respectively. Spore production curves were adjusted to different sigmoid models. The process was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Richards model (r^2 = 0.99). Concerning conidia morphology, submerged conidia seemed to look like aerial conidia, but they were different in size (ATCC26854 2.73-6.99 μm and V3 5.28-14.29 μm); however, the dimensions fall within the ranges reported for L. lecanii. The analysis of shake flask cultures with the Richards model allowed selecting two low-cost liquid medium, Camaron and Jenkins-Prior, for scaling up conidia production for use in aphid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ams.  相似文献   
59.
曹培  王道伟  林明壮  李凭阳  韩文霆 《农业机械学报》2023,54(11):169-179,285
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为监测与评估其生长信息和生长环境,本文通过引入三相混合介质模型表征植被层,引入高斯随机粗糙面表征农田粗糙地表,构建了一种冬小麦覆被农田地表的多层非均质混合电磁散射模型。首先分别对比本文提出的多层非均质混合模型与水云模型、Oh模型在冬小麦拔节期及孕穗期的后向散射系数预测结果,对本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随后,通过分析该模型等效介电常数,并求解其电磁散射及辐射传输方程,获取植被生长信息、植被含水率及土壤粗糙度等因素对覆被农田地表等效介电常数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层非均质混合模型与水云模型及Oh模型预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与双弥散模型获得的小麦层等效介电常数R2分别为0.981 7、0.992 2、0.986 3、0.971 1,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本文提出的模型对拔节期、孕穗期小麦含水率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4.65%,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被农田地表电磁散射特征,为后续无人机微波反演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信息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为探究一维饱和介质中考虑密度驱动条件下的盐分迁移规律,在室内开展了从土柱顶端释放NaCl盐溶液的密度驱动下盐分迁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的盐溶液从顶部释放后仅720 min土柱底部浓度即达到最大值;土柱顶部释放的盐分浓度越高密度驱动效果越明显,迁移到土柱底部(深度70~100 cm)的盐分含量占比越高;释放盐分浓度为6、12、40、60、100、150 g/L时底部盐分含量占比分别为33.3%、36.7%、38.0%、40.0%、40.2%、47.1%。为对比密度驱动和浓度弥散作用下的盐分迁移规律差异,开展了从土柱底部释放高浓度盐溶液的反向弥散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内密度驱动对盐分迁移的影响效果远大于浓度弥散作用,试验进行30 d后弥散作用仅对土柱底部20 cm范围内的浓度分布产生影响;底部释放盐分浓度越高,向上的弥散通量越大,但对浓度的重分布影响不明显,浓度为6、40、60、100 g/L的NaCl溶液试验进行15 d后土柱底部20 cm范围内含盐量占比依次增大,分别为37.5%、62.4%、72.7%、82.7%。该研究量化分析了在密度驱动和弥散作用下盐分的迁移规律,可为干旱灌区盐分平衡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