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62篇
综合类   6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8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阐明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突发灾难的严峻事实,指出了图书馆如何深化危机管理意识,编制应急预案,提高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212.
本文将地震灾区的崩塌山体划分为碎石坡面、巨石坡面、碎石地、洼地和沟槽地5种微生境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崩塌山体不同微生境的植被自然恢复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微生境的植被自然恢复力不同,其恢复力指数大小为:沟槽地>洼地>碎石地>巨石坡面>碎石坡面.这客观上反应了地震灾区不同生境的植被天然恢复现状,可为灾区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3.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为震区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对处于地震极重灾区的绵远河流域进行了地震侵蚀与流域内的泥沙输移状况的调查统计。绵远河山区河段地震时产生了1.15×108 m3的松散堆积物,相当于正常年份土壤侵蚀量的约100倍。5a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崩塌滑坡体绝大部分堆积在支沟中。在震后水文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松散堆积物中占多数的大粒径颗粒超过了河流输运能力,仅少量细颗粒物质以悬移质形式被输送到下游。研究表明,虽然绵远河上游地震侵蚀产沙总量巨大,但汶川地震后与震前进入绵远河平原河段的泥沙量变化不大,近期内对绵远河下游及沱江的泥沙输移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14.
1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技术 1.1草原生态修复的目的和意义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km^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并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次生灾害。人员伤亡惨重,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  相似文献   
215.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等级差异与空间格局特征,对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作用。选取资源成因、环境成因和社会经济3大体系的16个指标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ARE法和生态脆弱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分析计算,建立了4个等级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心带及秦巴山地生态脆弱性最强,西部高原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较强,山前平原地区为中度,东部丘陵地区生态脆弱性次之,并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和地震次生灾害分布对生态环境影响,证明了评价结果符合汶川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2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还波及与之邻近的甘肃、陕西等地,灾情非常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截至6月5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