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9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847篇
林业   160篇
农学   685篇
基础科学   230篇
  1795篇
综合类   3062篇
农作物   63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235篇
植物保护   129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9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关帝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生态功能区设置典型样地,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期杨桦阔叶林→次生演替中后期云杉、杨、桦混交林顺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小,碳氮比平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3指标变异系数在11...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有机肥与氮素不同配施量对菊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婺源皇菊’为试材,设0 kg·667m-2、500 kg·667m-2、1000 kg·667m-2(分别标记为L、M、H)三个有机肥梯度,在此梯度基础上每千克土施氮设0、0.20、0.35、0.50 g(分别标记为N0,N1,N2,N3)四个梯度,以LN0为对照,在植株花期测定植株产量及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量相同时,单株产量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施氮量相同时,则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花朵中总酚、类黄酮、Vc含量均随有机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氮素施用增加使Vc含量有降低趋势,对总酚及类黄酮影响不显著;有机肥与氮素的配施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综合上述指标,以MN2处理(即有机肥500 kg·667m-2与每千克土施0.35 g氮素配施)最适宜‘婺源皇菊’的生产。  相似文献   
73.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4.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 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 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 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5.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76.
稻田氮素淋失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田玉华  尹斌  朱兆良 《土壤》2015,47(3):440-445
氮素淋溶是稻田氮素向周围水体迁移的重要途径,氮以NO3–-N淋溶的形式进入水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稻田氮素淋溶的损失已开展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本文总结讨论了稻田土壤氮素淋溶的常用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溶液提取法、原状土柱法、土钻取样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分别对其优缺点以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计算氮素渗漏总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水分平衡法、达西定律法、小区渗漏池法和大型原状土柱等方法,以期为稻田氮素淋溶损失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氮素形态对强筋小麦豫麦34和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条件下, 设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并加入硝化抑制剂双氰铵(DCD),在小麦开花后定期取样,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籽粒中IAA、GA3、ABA和ZR含量。【结果】酰胺态氮处理下,豫麦34籽粒形成初期,ZR含量较高;籽粒灌浆盛期前,IAA,ABA,GA3含量较高,灌浆速率较早达到高峰,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相比,粒重分别增加9.16%和5.74%。铵态氮处理下,豫麦50籽粒形成初期,ZR含量较高;籽粒灌浆盛期前,IAA,GA3含量高;籽粒灌浆后期,IAA含量仍较高,籽粒灌浆速率较快且下降较为平缓,与酰胺态氮和硝态氮相比,粒重分别增加3.88%和11.52%。【结论】氮素形态对两个品种的影响不同,酰胺态氮有利于调节豫麦34内源激素水平,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而铵态氮对豫麦50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8.
水稻苗期氮素营养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1份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进行苗期不同供氮水平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耐低氮胁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苗高(RPH)、相对单株分蘖数(RTP)和相对地上部生物学产量(RSDW)3个性状指标在反映不同基因型水稻耐低氮胁迫差异的灵敏程度上依次为RSDW>RTP>RPH。并从中选择出40份极端材料(氮高效和低氮敏感型),通过对这40份极端材料在2种供氮水平下进行连续性状考察,发现3叶期后30 d左右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氮胁迫的反映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苗期对水稻进行氮高效资源筛选的适宜鉴定时期为播种后50 d左右。  相似文献   
79.
玉米专用缓释复合肥对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配方缓释复合肥在玉米播种时一次性基施,比较不同缓释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可明显改善糯玉米的营养品质和经济性状,用2号缓释肥玉米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5.95%,氮素利用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适宜杉木和木荷生长的最佳铵硝态氮(N)的配比,提高其针阔混交林的生产力和N素利用效率。【方法】试验设置NH4+-N∶NO3--N的5个配比(10∶0、0∶10、7∶3、3∶7、5∶5),比较2个树种在不同N素形态与配比下的光合特性、苗木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结果】铵硝混合处理的5∶5、7∶3和3∶7配比较单一形态N素的10∶0和0∶10配比提高了杉木和木荷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增长量以及杉木的苗高增长量。较高铵态N浓度的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净光合速率、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生物量增长量,而较高硝态N浓度的处理提高了木荷的净光合速率、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和生物量增长量。较高铵态N浓度的处理降低了杉木的根冠比,促进杉木地上部生长,较高硝态N浓度的处理降低了木荷的根冠比,促进木荷地上部生长。【结论】不同氮素形态与配比显著影响杉木和木荷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铵硝比例相等的混合处理最有利于杉木的光合作用、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较高硝态氮浓度的混合处理最有利于木荷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