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1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林业   94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33篇
  208篇
综合类   1583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570篇
畜牧兽医   1578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3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微塑料和农药可能会在土壤中长期共存,塑料制品的种类和结构差异导致其对化学污染物有不同的亲和力和吸附行为。因此,微塑料可作为农药的载体,与农药形成复合污染,对生物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进而对食物链乃至人类产生健康危害。本文归纳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阐述微塑料吸附农药的机理与研究现状,分析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动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未来研究微塑料与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前杀菌剂市场的主要种类之一,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s) 杀菌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易进入水体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的安全。大量研究表明,该类药剂中大部分品种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较高,部分甚至达到剧毒级,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不同程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综述了SDHIs杀菌剂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减少SDHIs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分别测定了嘧菌酯、3种外源硒 (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 对水体模式生物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单一急性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 (AI) 法、毒性单位 (TU) 法和混合毒性指数 (MTI) 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3个生命阶段对亚硒酸钠的敏感性 (以96 h-LC50 (致死中浓度) mg/L表示,其中mg指硒的质量) 顺序为:仔鱼(1.11 mg/L) >胚胎(1.48 mg/L) >成鱼(13.05 mg/L);对硒代蛋氨酸的敏感性:仔鱼(0.80 mg/L) >胚胎(1.03 mg/L) >成鱼(9.36 mg/L);对纳米硒的敏感性:成鱼(0.48 mg/L) >仔鱼(1.67 mg/L) >胚胎(4.32 mg/L)。除MTI法计算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对成鱼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外,采用AI法、TU法和MTI法计算嘧菌酯与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对斑马鱼成鱼、仔鱼和胚胎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评价黄芩多糖的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采用小鼠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将40只(雌雄各半)SPF小鼠随机均分为高(5 000 mg/kg)、中(2 500 mg/kg)、低(1 250 mg/kg)剂量组和对照组(按体重0.1 mL/10 g灌胃纯化水),每天灌胃2次,连续9 d,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临床症状、体重及采食量,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将40只(雌雄各半)小鼠随机均分为高(2/25 LD50)、中(1/25 LD50)、低(1/50 LD50)剂量组和对照组(按体重0.1 mL/10 g灌胃纯化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35 d,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临床症状、体重及采食量,最后1天采集小鼠血液及器官,计算脏器系数,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黄芩多糖经口给小鼠灌胃,LD50大于5 000 mg/kg。根据WTO有关外源性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本药物属实际无毒。黄芩多糖各剂量...  相似文献   
105.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三疣梭子蟹幼体的发育,其半致死质量浓度以及安全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三疣梭子蟹Ⅰ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095 mg/L和0.008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18 mg/L;三疣梭子蟹Ⅱ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19 mg/L和0.01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38 mg/L;三疣梭子蟹Ⅳ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85 mg/L和0.04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43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85mg/L和0.05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52 mg/L。  相似文献   
106.
亚硝酸盐在水生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及蓄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亚硝酸盐是水产养殖系统中一种潜在的污染物,淡水鱼类通过鳃主动吸收亚硝酸盐,导致体内亚硝酸盐的浓度过高。海水鱼类对亚硝酸盐的敏感性较低,但仍可以通过肠和鳃吸收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在体内蓄积的因素很多,文章就亚硝酸盐在水生动物体内的吸收及蓄积的影响因素这2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7.
香港河豚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海虎  余振辉 《水产学报》1998,22(4):382-384
  相似文献   
108.
对数生长期河流弧菌分别悬浮于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后于28℃进行饥饿试验.在饥饿初期,两种海水中河流弧菌的总菌数、活菌数、菌落形成单位数都明显上升,但天然海水中的河流弧菌生长时间持续更久、增长幅度也更大;饥饿中、后期,总菌数都保持稳定,而可培养菌数与活菌数逐渐下降,其中可培养菌数下降幅度高于活菌数,人工海水中的河流弧菌下降幅度高于天然海水.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粘液的粘附量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与对数生长期相比,饥饿60 d的可培养细胞对热和紫外线的耐受性提高.饥饿细胞的间接ELISA最低检测限高于对数生长期细胞.通过SDS-PAGE分析菌体蛋白发现饥饿细胞的蛋白质条带减少.腹腔注射饥饿60 d的河流弧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而对数生长期细胞能够引起小鼠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够在温暖的人工海水和天然海水中长时间饥饿存活,但是饥饿细胞的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9.
以青鳉受精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抗冻液EFS40和EFS60对5个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青鳉的囊胚期胚胎对EFS40和EFS60的毒性耐受力最差,在EFS40 和EFS60中处理2 min后的成活率分别为41.7%和35.6%,孵化率分别为38.2% 和31.9%,与对照组成活率(96.7%)与孵化率(93.3%)差异极显著(P<0.01);6肌节、16肌节和24肌节胚胎对EFS40 和EFS60的耐受力依次增强;发眼期胚胎的耐受力最强,其胚胎在EFS40中处理30 min后的成活率仍为93.3%,孵化率为77.3%,其余各时期胚胎成活率均显著地降低(P<0.01),发眼期胚胎在EFS60中处理20 min的成活率为75.9%,孵化率70.6%,其余各时期胚胎的成活率都显著地降低(P<0.01).各时期的青鳉胚胎在EFS40和EFS60中都随着毒性处理时间延长其成活率和孵化率逐步降低.EFS60对青鳉胚胎的毒性大于EFS40.  相似文献   
110.
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晶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性有较大的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的96h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2.0mg/L和0.2mg/L;致死浓度分别为3.0mg/L(96h)和0.4 mg/L(72h);在敌百虫添加浓度0.5~2.0mg/L条件下,敌百虫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随添加浓度加大而增加,但这一影响是可逆的,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在苗种生产实际中,将敌百虫处理浓度定为1.0~1.5mg/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