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5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8篇 |
36篇 | |
综合类 | 111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43篇 |
园艺 | 30篇 |
植物保护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陕西林业》2007,(4):11-14
8月1日,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召开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省防沙治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榆林、延安、渭南以及榆阳、神木、定边、靖边、横山、府谷、佳县、米脂、吴起、大荔等10县(区)党政领导、全省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徐春华主持了会议,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做了工作报告,陕西省副省长张伟代表省政府与主要沙化土地分布区榆林、延安、渭南三市签订"《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并做了重要讲话。会上还对全省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榆林市、大荔、横山县人民政府、陕西省治沙防沙研究所、神木县生态建设协会等进行了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92.
一、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应用模式(“六位一体”造林技术) 主要内容: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是榆林市横山县林业技术干部根据当地实际总结出的集保水、防晒、防虫为一体的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即: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先行搭设生物沙障,再栽上灌木如紫穗槐、柠条、沙蒿等固定流沙,套种以蓖麻,然后每亩混交栽植33~40株樟子松。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搭设障蔽—大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生物防虫。 相似文献
94.
95.
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提出了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COD浓度、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用水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率等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影响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四大主成分,对榆林市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不均,综合评价值差异明显;横山、定边、府谷、榆阳区和神木的综合评价值介于1 365.12~10 447.86之间,水资源承载力属中等水平;靖边的综合评价值为10 468.962,略大于Ⅰ级标准值10 447.86,可知其水资源承载力较弱;子洲、佳县、清涧、绥德、米脂、吴堡各区综合评价值均小于1 365.12的三级标准界限值,说明该六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其水资源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最后提出提高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7.
大型能源开发前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岩盐、石英等资源储量巨大,其中尤以煤炭、石油储量最为丰厚,是我国能源重点西移地接续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规模掠夺式能源开发使得榆林市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负熵流动减少,系统脆弱性增加,导致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急需在该市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施开发与保护双措并举的开发方针,以防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比评价大规模能源开发前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情况,证实了二十来年粗放型的能源开发方式加剧了先天体弱的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形势。据此结合榆林实际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对研究区能源开发实施优化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基于GIS/RS的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97年和2010年2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运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榆林市近13 a土地利用分类图;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市能源基地建设以来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土地退化时空规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997-201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果园、草地、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1 578.8%,108%,84.6%;耕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减幅为57.1%和59.3%.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间的转化总体表现为未利用土地、沙地、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转化为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林地、草地、果园. 相似文献
99.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00.
受气候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农牧交错区旱作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保障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功能愈发突显,但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牧交错区的资源超载风险与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运用重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时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榆林市气候、耕地、水和种质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省耕地重心及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显著,1990—2019年间分别向北移动了38.40 km和72.51 km,榆林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榆林市气候要素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平均气温和积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以及无霜期延长;榆林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相对稳定的特征,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耕地利用强度和生产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榆林市水资源利用总量不断增加,2010—2020年的农业用水效率从0.414提升至1.039。研究提出市场导向型、资源整合型和生态休闲型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别适用于土地退化和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具有一定资源基础或产业基础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