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1篇
  246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1 毫秒
51.
湿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高度集约化经营湿地松林对环境的影响,以湿地松新造幼林地为对象,设置径流场进行了连续6年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量为64353mm,林地径流量为1611241t/hm2,泥沙流失量为27844777kg/hm2,流失N、P、K等主要养分为131kg/hm2,径流系数为316%;在安徽丘岗地区营造湿地松林,实行大块状(80cm×80cm×50cm)整地,并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林当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9559t/hm2,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该区可提倡高规格整地和实行集约经营;5~8月为集中降水期,应避免相关营林活动;水土流失量与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林木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径流量逐渐减少,泥沙流失量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2.
黄强 《中国水产》2009,(6):22-24
四川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又称"千河之省",水资源居于全国前列。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共计约为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  相似文献   
53.
坡面径流泥沙计算中需解决的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特点,特别是坡面水蚀动力过程的研究需要,对以往传统的坡面径流泥沙计算方法进行的分析发现,传统的计算方法误将土壤中的孔隙水当作坡面径流,从而导致误将坡面的侵蚀对象及搬运物当作坡面的侵蚀动力,为进一步分析坡面水蚀动力机制带来了困难。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坡面径流泥沙的计算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计算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误差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容重为1.2t/m3时,若含沙量达300kg/m3,径流量计算误差大于20%,含沙量计算误差接近20%。  相似文献   
54.
【目的】厘清气候变化下开都河源区的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开都河源区1960—2019年的水文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R/S分析法、有序聚类法、小波分析法,分析开都河源区径流量演变规律,并基于双累积曲线法、累积斜率变化率法、气候弹性系数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960—2019年,开都河源区年径流量以1.714×108m3/10a的速率增加,Hurst指数为0.83,径流量变化存在3个主周期,分别为36、21、9 a,径流量突变点为1995年;开都河源区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以0.239℃/10 a和7.670 mm/10 a的速率增加,Hurst指数分别为0.85和0.83,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和0.598;基于双累积曲线法、累积斜率变化率法、气候弹性系数法得出的气候变化对开都河源区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9.9%、73.1%、43%,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0.1%、26.9%、57%,3种方法对基准期径流量模拟的...  相似文献   
55.
赣江上游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对赣江上游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域土壤侵蚀治理、土地利用和功能调整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桃江流域1980—2015年逐日水沙实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其它统计方法分析了桃江流域的水沙变化特征,结合水文法、双累积曲线法对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以此来确定桃江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桃江流域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小趋势,突变时间出现在2005年,径流量同样出现递减趋势,但其递减趋势不甚显著,其递减时间开始于2003年。(2)径流量和输沙量突变开始的时间不同,水沙特性的划分阶段亦不同:径流量可划分为1980—2002年和2003—2015年2个阶段,输沙量可划分为1980—2004年和2005—2015年两个阶段。(3)桃江流域径流量在2003—2015年时段内年均减少量为7.26×10~(10) m~3,输沙量在2005—2015年时段内年均减少量为8.82×10~7 t。(4)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量为5.77×10~(10) m~3/a,占总减水量的76.8%;减沙量为8.44×10~7 t/a,占总减沙量的95.7%。[结论]研究区内水沙均呈减少趋势,其中输沙量减少显著。降水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减沙量的比值约为4∶1。  相似文献   
56.
采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以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对乌兰木伦河流域王道恒塔站1960—2015年的降水、径流和输沙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兰木伦河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Z=1.19),在2010年之后有增加趋势。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年径流量Z=-5.62)和年输沙量有显著减沙趋势(Z=-5.56),采用Pettitt检验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突变点均发生在1996年。相比60年代,2010年之后径流量从2.5亿m3减少到0.9亿m3,输沙量也从2 965.1万t减少到1.5万t。年降水量周期与年径流年输沙的周期不同步,仅在2~4 a和8~10 a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同步,而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周期有一定的同步性。研究表明,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受降雨、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调控,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更长周期的水沙变化特征则有赖于百年以上的水文序列。  相似文献   
57.
模拟降雨条件下纳米碳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初步研究了90mm/h的降雨强度下,条施不同纳米碳含量(质量含量分别为0,0.01,0.05,0.07,0.10kg/kg)对黄土坡面水分及养分流失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米碳含量对降雨入渗过程及坡面产流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纳米碳含量的增大,平均入渗率呈增大趋势,而径流量呈减小趋势。(2)与对照相比较,纳米碳的存在可显著缓解土壤侵蚀。纳米碳的质量比为0.01,0.05,0.07,0.10kg/kg的小区可分别降低坡面径流量40%,41%,68%和74%,降低坡面产沙量为27%,50%,68%和79%。(3)条施纳米碳可以有效保持黄土坡面土壤养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纳米碳的质量比为0.01,0.05,0.07,0.10kg/kg的小区分别降低径流氮的流失量为47%,52%,74%和79%,降低泥沙氮的流失量为10%,60%,74%,87%;分别降低径流磷的流失量为63%,63%,88%和86%,降低泥沙磷的流失量为29%,56%,86%,83%;分别降低径流钾的流失量为43%,46%,81%和83%,降低泥沙钾的流失量为25%,62%,78%,87%。  相似文献   
58.
为弄清玉米各生育期片蚀阶段的径流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微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度下紫色土横垄坡面片蚀阶段产流及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5°坡面,拔节期和抽雄期片蚀出现时间在8min后,且与苗期和成熟期间达显著差异;20°坡面,拔节期和抽雄期片蚀出现时间在6min后,且与苗期、成熟期片蚀出现时间达显著差异。(2)15°坡面,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均表现为成熟期苗期抽雄期拔节期,且成熟期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分别为31.25L和1.04L/min;20°坡面,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却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抽雄期拔节期,且成熟期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分别为34.62L和1.44L/min;径流总量和产流率总体表现为20°坡面显著高于15°坡面。(3)15°坡面,水流剪切应力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差异,其它水动力学参数均表现为抽雄期最小,成熟期和苗期较大。20°坡面,单位水流功率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差异,其它水动力学参数表现为拔节期或抽雄期最小,成熟期或苗期最大。断面单位能量和水流功率是试验条件下与横垄坡面片蚀产流率关系最密切的水动力学参数,可较好地表征横垄坡面产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片蚀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揭示坡耕地种植作物后径流和氮素流失间的差异,采用径流小区法对坡耕地种植玉米、莜麦和土豆3种作物后坡面径流、地面作物状况、氮素流失量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7—9月6场侵蚀性降雨平均降雨量为31.49mm,径流量(Q)为Q_(莜麦-总)Q_(土豆-总)Q_(玉米-总),且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作物种类对径流中氮素浓度有显著影响,各形态氮浓度均值范围分别为:NO_3~-—N含量10.33~11.83mg/L,TN含量27.48~31.28mg/L,NH_4~+—N含量0.72~0.92mg/L,NO_2~-—N含量0.35~0.49mg/L;6次侵蚀性降雨全氮流失量(TNL)为TNL_(莜麦)TNL_(土豆)TNL_(玉米),均值分别为147.01,139.45,125.63mg;硝态氮流失量(NL_硝)占TNL的33.33%~43.14%,NL_硝和TNL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7—9月份,农作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作物覆盖度变化较小,与降雨量和氮素流失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不是影响坡面径流和养分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0.
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土壤含水量及径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止矸石山水土流失,促进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面含水量及径流变化进行观测,研究降水量及风化年限对煤矸石坡面各层含水量及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雨(<10 mm/d)条件下,煤矸石坡地表、地下径流量接近;在中雨(≥10 mm/d,<25 mm/d)及大雨(≥25 mm/d)条件下,降雨主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失.在小雨情况下,煤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均较少;中雨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降水量最高,累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最高;大雨发生频率最低,累计产生的地下径流量和总径流量最高.2)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地下径流量与最大降雨强度、平均降雨强度显著正相关.3)由于风化程度增加,与2013年相比,2014年次小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50%、100%、80%,次中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88%、82%、97%.4)煤矸石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20 ~ 30 cm含水量最高.随着风化程度增加,10 ~ 30 cm含水量增加.尽管10 cm风化程度高,但是由于表层蒸发,含水量较低.5)由于煤矸石颗粒粗大、渗透性强,在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均小于土坡,分别为土坡的4%、26%、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