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3篇
  88篇
综合类   29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1.
凌海  缪天音  王元  向阳  胡鲲  房文红 《水产学报》2023,47(5):059414-059414
为探究水产养殖中恩诺沙星用药后在水环境中的归趋,本实验在模拟池塘水产养殖系统中,恩诺沙星以18 mg/kg剂量药饵投喂异育银鲫,每天2次、给药周期6 d,研究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规律,以及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异育银鲫组织中恩诺沙星峰浓度(Cmax)依次为肠道>肾脏>肌肉>鳃>肝脏>血浆,分别为14.15、13.31、14.15、7.48、7.94 mg/kg和2.94 mg/L;各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其峰浓度与恩诺沙星峰浓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10%、1.70%、6.28%、2.97%、2.90%和6.53%;组织中恩诺沙星清除率(CLz)顺序为血浆>肝脏>肠道>鳃>肌肉>肾脏。随着给药次数增多,水体中恩诺沙星残留浓度快速升高,在最后一次给药后6 h时达到峰值(5.23μg/L),随后开始下降,但水体中一直未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底泥中恩诺沙星首先呈现上升趋势,在240 h达到峰值(796μg/kg),之后略有下降,480 h时降...  相似文献   
512.
联合消解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硫酸-过氧化氢联合消解,分别使用自动定氮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建立了一种海水底泥中全氮、全磷的测定方法。并对硫酸和过氧化氢的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用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而过氧化氢有显著影响,加入8mL硫酸和1mL过氧化氢较为适宜。同时进行了方法学试验,其中全氮及全磷的重复性(RSD)分别为2.54%~5.06%和4.87%~8.99%;回收率分别为95.7%~98.4%和96.3%~100.5%。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简便快捷,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513.
沟渠系统"过程拦截"是现阶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植物系统内各介质间非点源溶质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的现状,在简要分析农田排水沟渠水-底泥-植物复合生态结构及其各组分功能特征的基础上,以沟渠中水体为中心,解析了非点源溶质氮在沟渠系统单一介质以及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过程;考虑到排水沟渠中水体和污染物均以沿沟渠方向线性迁移为主,应用水流连续方程和非保守性污染物迁移扩散方程,构建了农田排水及其中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一维迁移模型,并结合试验沟渠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度简化;通过内业可控性监测试验,同时提出了沟渠系统水-底泥-植物不同介质对水体中非点源污染物衰减程度影响的量化计算方法;将所建模型与计算参数应用于野外试验沟渠,以氨态氮和硝酸盐氮为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结合较好,其中氨态氮模拟效率系数为0.87,硝态氮模拟效率系数0.93,表明所建模型及模拟手段符合试验沟渠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14.
利用微生态系统生物长期暴露试验,比较5种化学浸提剂对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0.005mol·L-1DTPA+0.1mol·L-1TEA+0.01mol·L-1CaCl2,pH7.30是一种适合于食腐屑底栖动物的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浸提剂;而0.005mol·L-1DTPA+1mol·L-1HN4HCO3,pH7.68则是一种适合于滤食性动物和水生根系植物的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浸提剂。  相似文献   
515.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1)Ca^2+会促进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去除,并且Ca^2+浓度越高,对磷酸盐去除的促进作用越强,而Na+则会抑制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去除。(2)采用CaCl2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沸石Ca^2+的交换量和降低Na^+的交换量;而采用NaCl改性则可以明显提高沸石Na^+的交换量,并且大幅度地降低沸石Ca^2+的交换量。(3)沸石与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控制底泥氨氮的释放,而且可以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并且复合覆盖层对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受沸石改性的影响,控制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CaCl:改性沸石〉天然沸石〉NaCl改性沸石。  相似文献   
516.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C2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培育蛋白酶活性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并评价其降解饲料的能力。结果表明:(1)经6次紫外诱变,突变菌株B38的透明圈直径(H)与菌落直径(C)之比(H/C值)达到6.42,提高了2.13倍;(2)福林酚法测得B38的蛋白酶活性为86.82 U/m L,是出发菌株BC2的3.14倍,但紫外诱变对B38纤维素酶活性影响不显著;(3)连续传代培养10代后发现B38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力保持稳定,证明诱变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4)利用凯氏定氮法评价B38降解饲料蛋白的能力,发现与BC2相比,B38降解饲料中可溶性蛋白的能力提高了2.57倍,而降解不溶性蛋白的能力变化不大。本研究诱变选育的枯草芽孢杆菌B38为开发优良的水产微生态制剂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17.
[目的]河道底泥是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特殊载体,而农业河道底泥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却被鲜少注意到.[方法]文章选取水系发达的上海市某处典型农业圩区,收集河道底泥,依照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镍(Ni)和锌(Zn)等8项...  相似文献   
518.
通过监测蒲河水质的部分指标,包括底泥的pH、有机质含量、重金属(主要铜、锌、铅、铬、镉)等,使用OPTMA3000全谱等离子体直读光谱仪对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蒲河水体底泥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比较低;蒲河水体底泥状况属于污染严重级别;Cr的污染明显超标;蒲河水体底泥受到了Cr、Pb、Zn、Cu这4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519.
湖泊底泥释磷模型及其影响显著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龙湖是浅水型城市湖泊,一度为重富营养化湖泊,经综合治理其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污染可能成为湖泊营养物主要负荷。为研究释磷模型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底泥释磷规律,进而采取适宜措施抑制磷释放,通过底泥正交模拟试验测定分析方法,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值、溶解氧、水动力)对湖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均是影响双龙湖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各因素水平间有显著差异,影响因素显著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溶解氧、温度、pH值、水动力。用多元回归得出双龙湖底泥平均释磷强度模型:R=0.396+0.0184[T]+0.0589[pH]-0.176[DO]+0.122[K]。  相似文献   
520.
本文通过对潜山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As、Hg、Se、Cr、Ni、Cu、Zn、Cd、Pb、B等10项指标及pH值分析测试,经过各参数统计,分析了各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pH大部分样品都处于标准范围内。全市农田灌溉水样品中的10项元素含量均未超标,其中As、Zn、Pb、B、P的变化系数较大,这五种元素在全区农田灌溉水中含量变化较大。农田灌溉水中的综合质量指数均小于1,整体质量较好,属于清洁水源。通过对农田灌溉水和底泥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Pb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As含量呈弱的正相关,P含量呈弱的负相关。其余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为基本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