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神州中部,有一块古老的大地,承东接西,连南串北,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这就是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皖西南门户宿松县宿松县地域辽阔,古称松兹国,历史悠久。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千米,人口80万,现辖9镇13乡。125万亩的水域面积、84万亩的可养水面,则奠定了宿松水面大县和水产大县地位,居全国第二。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对2005~2008年宿松县二化螟的发生测报资料的比较分析,认为宿松县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有回升之势,提出应尽快研究和调整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加之农村防雷设施不健全以及农民防雷意识薄弱,因农村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该文分析了宿松县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对策建议,为降低农村雷电灾害,建设宿松美好和谐平安乡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宿松县自然条件及2009、2010年大豆生产、品比、品种观察等试验,确定了宿松县夏大豆的产量指标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夏大豆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宿松县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概况宿松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5’~116°32’,北纬29°47’~30°26’,境内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山区、丘陵、岗地、圩坂平原。全县地形较为复杂多样,海拔最高处达1011m,最低处只有14m;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宿松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宿松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以及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宿松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人员结构、基础设施和经费供给的状况;开展星级服务创建的几点做法及创建试点5个方面成效;并提出了提升星级服务创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尺度的合理确定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研究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计算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2017年安徽省宿松县的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分析了各个景观指数在20~5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并选取适宜的粒度范围;通过拟合函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结合景观面积损失精度评价模型确定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适宜空间粒度值。  结果  景观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粒度效应性,其中大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预测性强,但景观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Simps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空间粒度响应不敏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曲线可分为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无变化、复杂变化4种类型;景观指数的拐点主要集中在70和200 m;在景观水平下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曲线拟合后的函数主要为幂函数,且拟合程度高。  结论  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适宜粒度为100~110 m,最佳粒度为100 m。图3表1参27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不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引申为做事不超过一定界限。但是这里的“雷池”究竟在哪里?据史书记载,雷池由雷水积地而成。古雷水从今湖北省黄梅县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面积有100平方千米左右,约形成于三国时期,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江防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