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8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77篇 |
农学 | 275篇 |
基础科学 | 333篇 |
379篇 | |
综合类 | 2118篇 |
农作物 | 94篇 |
水产渔业 | 164篇 |
畜牧兽医 | 779篇 |
园艺 | 401篇 |
植物保护 | 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53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63篇 |
2012年 | 343篇 |
2011年 | 324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326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311篇 |
2006年 | 258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195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工养殖对虾肠道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虾肠道内菌群结构和携带病毒情况,应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细菌16S rD NA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山东、江苏、韩国不同养殖场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肠道内可培养细菌的总数、优势菌组成和数量,并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方法检测对虾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各批次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样品肠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在105~109cfu/g之间,并对分离出的优势菌进行属(种)鉴定,结果表明这些优势菌分别属于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弧菌属(Vibrio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s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微小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均有样品检测为WSSV阳性,6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均检测到弧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33%~93.58%。2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希瓦氏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67%~34.21%。4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发光杆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03%~66.83%。 相似文献
62.
提高红曲霉发酵产品Monacolin K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红曲产品Monacolin K的含量。其中,UV和LiCl复合诱变Monascus purpureusZZ红曲菌,获得Monacolin K的含量比对照高3倍,其诱变和原始出发株的液体摇瓶发酵单位分别是219.9μg/mL和65.4μg/mL;采用优质大米培养基质及优化发酵培养条件使其Monascus purpureusGX红曲菌发酵的红曲米Monacolin K含量高达14.54 mg/g,比对照2.65 mg/g提高近6倍;尤其在红曲培养过程中添加真菌激发子,一种担子菌的无性型液体发酵物Hxa能明显提高Monascus purpureusZZ液态及固态发酵产品Monacolin K含量达1330.4μg/mL和34.99 mg/g,分别为原始出发株65.4μg/mL和2.48 mg/g的20倍和17倍。 相似文献
63.
常温可逆温致变色农用塑料薄膜光谱透射率及其对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拟田间试验和仪器测量方法,研究了常温可逆温致变色农用塑料薄膜光谱透射率及其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透明塑料薄膜)相比,变色塑料薄膜在400-900mm部分透过率在30%~50%,遮阳效果显著;变色塑料薄膜具有极好的阻隔紫外线能力,在190-340mm部分透过率在0~10%,最大下降幅度高达100%;变色塑料薄膜在变色状态和非变色状态时的光谱透射率在可见光和红外线部分(380~900nm)变化率在40%~60%,红/白变色塑料薄膜的光谱透过率下降幅度较黑/白变色塑料薄膜要大;变色地膜覆盖在高温时可使地温比普通透明地膜低3—4℃,低温时迅速升温,较普通地膜高出2~3℃,降温时,地温较普通透明地膜高1~2℃;变色棚膜覆盖,中午强日照时温度比普通棚低3~4℃,而太阳初升时迅速升温,温度较普通棚高出2~4℃;红/白变色塑料大棚内/外的光合作用光子通量PPF、光照度FC与LUX实测值的差异很小,说明温致变色塑料薄膜对400~700mm的可见光透过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研究宁夏中南部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特征。[方法]利用1961~2010年宁夏中南部9个气象站3~9月逐月降水、气温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蒸散经验公式、Mann-Kendall、Lepage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宁夏中南部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与南部丘陵区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量差异明显,呈南多北少特征,2个区域可利用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各年代的变化各不相同,中部干旱区70年代以后、南部丘陵区90年代以后可利用降水量持续偏少,且中部干旱区可利用降水量变率大;2个区域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均主要出现在7、8、9月,占生长期总量的76%以上,而3、4、5月低于生长期总量的14%。中部干旱区和南部丘陵区均未出现突变现象;中部干旱区主要存在5~7年的周期,其次是2~3年的周期;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2~3年的周期,其次是10~12年的年代际周期。多雨年北半球欧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中贝加尔湖、蒙古国和我国西北部地区为负距平区,少雨年则为正距平区。[结论]该研究为宁夏中南部空中可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利用可拓决策理论的拓展分析对陕北地区可利用坡耕地种植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可拓决策模型,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8.
69.
基于RFID技术的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RFID技术用于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有利于彻底实现"源头"食品追踪和食品安全科学化、透明化管理。首先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RFID技术的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软、硬件实现方案。最后阐述了大规模使用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0.
马唐致病菌株Mds0404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Mds0404菌株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结果表明,该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PD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在10~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在20~32℃均可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5~28℃;pH为5时生长最快,pH为8时产孢量最大;在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与产孢均较好;加膜25cm紫光灯12h间隔光照产孢最丰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0℃,最适为25~40℃,失活温度为55℃。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16min近距离紫外光照射萌发率仍保持在5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