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5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382篇 |
827篇 | |
综合类 | 255篇 |
农作物 | 3篇 |
畜牧兽医 | 12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郭忠升,吴钦孝(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任锁堂(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入渗是指水分通过大气──土壤交界面进入土壤的过程。土壤入渗速率调节着进入土壤,积存于地表面或产生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13.
该文分析了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不同植被(刺槐林、荒草和油松)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稳渗率依次为刺槐林地0.9mm/min,荒草坡地为0.7mm/min,油松林地为0.65mm/min。并采用Horton公式、Kostiakv公式和Philip入渗公式对入渗过程进行模拟,Horton模型更适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模拟。 相似文献
114.
对白龙江上游主要5种灌丛类型进行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均大于其它灌丛类型,臭樱(Maddenia hypoleuca)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最差;不同灌丛类型土壤的初渗率在3.68~44.13 mL/min,稳渗率在1.05~4.71 mL/min,总体上是杜鹃灌丛荚蒾(Viburnum dilatatum)灌丛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灌丛中华柳(Salix cathayana)灌丛臭樱灌丛;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入渗总量和孔隙度呈及显著正相关,和土壤密度呈及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 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 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06~0.08 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6.
大孔隙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不同粒径砂石和大孔隙域模具模拟同一深度、不同有效面孔隙度,在特制试验装置中研究积水条件下大孔隙流的三维运移行为。结果表明:湿润峰平齐且稳定的转折时间和有效面孔隙度相关性较高;不同有效面孔隙度条件下累积入渗量符合Kostiakov模型但其参数是有效面孔隙度的函数;大孔隙的连通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优先入渗起主导作用;大孔隙的存在导致大孔隙中心特征剖面湿润面积发生典型变化,给出了大孔隙中心特征剖面湿润面积增量的定量概念及其与有效面孔隙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7.
为分析弃渣场入渗性能及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野外双环入渗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弃渣场恢复年限2个月(P1),2a(P2),4a(P3)和桑树林地(P4)的初始入渗率依次为11.32,9.34,15.84,19.38mm/min,稳定入渗率为4.64,3.62,6.71,7.81mm/min;桑树林地的稳定入渗率为3个弃渣场的1.68,2.16,1.16倍;(2)Ka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Philip模型和Horton模型,其决定系数为0.905~0.956;(3)入渗特征值与土壤容重,20~5mm,5~2mm颗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2~0.075 mm颗粒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依次为P4(2.398)P3(0.792)P1(-1.104)P2(-2.089);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弃渣场入渗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且接近桑树林地。 相似文献
118.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陕北坡地产流产沙的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雨强下,裸地径流总量是草地的1.15倍,是PAM地的1.46倍,是秸秆覆盖的2.64倍。裸地产沙总量是草地的1.3倍,是PAM地的1.5倍,是秸秆覆盖的44.4倍,秸秆覆盖的蓄水保沙效果最为显著;同一下垫面的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5以上;根据短历时Philip公式建立的修正降雨产流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其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修正的Philip模型可反映裸地、草地、PAM地的降雨产流特征,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0%以内,满足精度要求,但对于秸秆覆盖地其适用性不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土壤吸湿率S参数推求方法推广应用于草地以及PAM地,得到的土壤有效传导度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为:草地K=0.90 KS,PAM地K=0.98 KS。该研究成果对于拟定不同黄土坡地的保水保肥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9.
掺土煤矸石垂直人渗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掺土比例下煤矸石垂直渗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掺土比例的增大煤矸石的渗透速率迅速减小,掺土比例为1∶2煤矸石的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均分别为掺土比例为1∶1煤矸石的1.05倍、1.23倍、1.42倍;分别为掺土比例为2∶1煤矸石的3.98倍、1.45倍、3.18倍;在掺土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20.
入渗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合理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分析微咸水矿化度、水量及土壤初始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采用土柱在室内进行了微咸水入渗试验。该文分析了入渗水矿化度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盐分的分布特征,建立入渗水矿化度和土壤总盐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总结了土壤剖面的盐分运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可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入渗水的矿化度在1~5 g/L时,土壤积盐量随入渗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不同矿化度的水入渗后,土壤表层含水率基本相近,接近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