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9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569篇
林业   531篇
农学   499篇
基础科学   2786篇
  777篇
综合类   4350篇
农作物   350篇
水产渔业   461篇
畜牧兽医   1852篇
园艺   436篇
植物保护   174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367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42篇
  2014年   761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814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725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536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早熟金针菇新品种G1的杂交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针菇菌株F3-31和FM-83为亲本,经过杂交选育出优良白色金针菇菌株G1.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农艺性状及栽培周期等为指标,对金针菇菌株G1与其亲本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1菌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旺盛;平均单瓶产量达216 g,比亲本分别增产54 g、20 g,生物转化率也比亲本菌株高,达到72%;栽培周期4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 d、6 d;子实体各项农艺性状优良,是适于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早熟白色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2.
从PCR检测水平评价了PPT在再生过程,再生植株喷施和体外浸泡中筛选方法的效率,结果表明PPT浸泡方式效率最高,能够准确鉴定出转Bar基因甘蔗。  相似文献   
83.
雾滴直径和喷雾量对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noc.  M 《杂草科学》1996,(1):36-39
通常,化学喷雾有一定效果但效率不很高,正确认识喷雾的有关因素将有利于提高药效。本文综述了雾径和喷雾量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在所研究的雾径范围内,喷雾量一定时,减小雾径一般有利于提高药效。内吸性药剂的这种现象比触杀性药剂更为明显。对典型垂直扩展的单子叶植物,在雾径<150μm范围内,缩小雾滴对提高药效比较明显;而在雾径>150μm时,这种趋势就没有前者明显。总的来说,典型垂直扩展的单子叶植物与典型水平扩展的双子叶植物相比,减小雾滴对药效的提高前者更为突出,而且,在叶表疏水性植物和叶表亲水性植物之间,减小雾滴对药效的提高也是前者高于后者。喷雾量对药效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在低容量喷雾时(<100L/ha),药效随喷雾量的减少而降低,而高容量喷雾时(>400L/ha),则呈相反趋势。对草甘膦而言,减少喷雾量却增强其对植物影响,但对其他除草剂来讲则减弱其对植物影响。喷雾量对内吸性和触杀性药剂的影响没什么区别,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亦然。然而,对叶表展着性差的植物,减少喷雾量则可明显提高药效。而对叶表展着性好的植物,这种现象没有前者明显。本文还将讨论其他因素(作物冠层、雾滴碰撞、滞留时间、叶面吸收和生物学感应)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膜下滴灌布置方式对土壤水盐运移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棉花主要根系层各生育期保持适宜土壤含水率为灌水目标,设置一膜单管四行和一膜双管四行两种毛管布置方式,以TRIME-T3管式TDR测定土壤含水率指示灌水,开展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了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分布特征,并对不同滴灌模式下的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单、双管布置棉花生育期内灌溉定额分别为390、550 mm;双管布置在10~40 cm棉花主要根系层形成适宜作物生长的淡化脱盐区,生育期内棉花主要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处于适宜的范围,灌水均匀度高,控盐效果好,棉花生长不受水盐胁迫;单管布置盐分随水分运移至湿润锋边缘至外行,棉花主要根系层有积盐的趋势,加上滴头流量大,不利于淡化脱盐区的形成。膜下滴灌毛管布置方式决定土壤水盐分布特征,进而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单、双管布置棉花产量分别为5 355、6 075 kg·hm~(-2),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为1.38、1.11 kg·m~(-3),单管布置灌溉水生产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5.
羽叶决明代料栽培金福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替代培养料中的麦麸栽培金福菇(Tricholoma lobayense)对金福菇绝对生物学效率,C、N、P、K利用率,培养料失重率,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及呼吸消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羽叶决明替代40%的麦麸栽培金福菇,其绝对生物学效率,N、K、C素利用率及培养料失重率最高,分别为14.51%、27.71%、35.18%、11.60%和52.04%;而羽叶决明替代100%的麦麸时,呼吸消耗、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40.60%、69.44%和72.4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绝对生物学效率,C、N、P、K利用率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及培养料失重率与羽叶决明替代量呈抛物线关系,而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率和呼吸消耗与羽叶决明替代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6.
王丽佳  霍学喜 《北方园艺》2015,(15):182-187
以农户层面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基于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苹果种植户生产成本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影响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苹果种植成本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苹果生产成本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谈判成本对社员的苹果生产成本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户的苹果种植经验和信息成本对非社员的成本效率有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运输成本则与非社员的成本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87.
为明确京郊日光温室番茄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溉量,以番茄‘欧盾’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其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3 700 kg/hm2,较对照增产6.5%,果实品质有所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9.8%;其次是T2处理,较对照增产3.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4.4%;T3处理较对照产量有所降低。综合产量、品质和水分生产效率等指标,在该试验条件下,单次灌溉24 mm(T1处理)是温室番茄滴灌条件下较适宜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88.
采用不同比例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药渣替代玉米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供试菌株进行栽培实验.经栽培收获两茬子实体,分别对不同配方两个菌种的菌丝长速、单位料重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料重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表现上,随培养料中所含丹参药渣比例增加而增加;在菌丝长速表现上则相反.经丹参药渣、玉米芯的碳氮比分析(28.5∶1;88.1∶1)得知,栽培料中随药渣含量的增加氮素含量相应提高(碳氮比55.27∶1~27.44∶1,氮含量为0.76%~2.43%),成为两个菌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索京郊春大棚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以黄瓜"中农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其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沟灌处理黄瓜产量最高为90443kg/hm2,与传统灌溉相比,增产8.6%,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11kg/m3,处理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次是膜上沟灌处理,与传统沟灌相比,增产7.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6.23kg/m3,处理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灌水带处理与传统灌溉相比,虽然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处理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综合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沟灌和膜上沟灌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是春大棚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90.
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五大因素除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外,还通过其它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消耗能源,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而且人口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