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4篇
  24篇
综合类   48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arketable fish being supplied from aquaculture is a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ealthy food and is filling the gap left by depleting natural fish stock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of the consumer in terms of farmed fish versus fish from capture fisheries. The consumer's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is of overriding importance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 and product acceptance as well as for future market success. In this paper consumer perception in Belgium is explored and compared against scientific evidence of farmed versus wild fish. Primar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consumer survey (April 2003)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May 2004) with Belgian consumers. The majority of the consumer sample reported no perceived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d versus wild fish. However, mean perception scores were slightly in favour of wild fish on the attributes taste, health and nutritious value, in particular among consumers aged 55 years and older. The availability of farmed fish was perceived to be better than that of wild fish, while the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safety did not differ between farmed and wild fish. The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indicated that consumers’ opinions and beliefs about farmed fish are mainly based on emotion and image transfer from intensive terrestrial livestock production rather than on awareness and factual knowledge of aquaculture.
John Van CampEmail:
  相似文献   
2.
以2003-2005年出版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统计源,对其3年来所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对载文量、合著率、作者分布、载文内容等进行了计量评价与分析。得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论文作者主要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中的高等学校和中国工程院、国家教育部等单位.一些军事院校也是该刊的主要作者单位。排在前5位的高校为: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该刊有实力雄厚的核心作者群;发文多少与地域经济发展及工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在各省的分布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该刊论文质量及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均很高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试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现状信息意识谈薄、信息能力较弱、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加强图书馆员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培养教育图书馆员的措施,重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图书馆员的自信心,树立竞争和创新意识,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采用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培养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高校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应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新的领域.如何建立一个实用价值高、应用效果好的教育网站,如何将教育网络的教育资源充分融入网站建设并发挥应用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将对我们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将大有裨益。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这三方面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环境地学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能跟上环境科学知识的前沿,有必要对环境地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该文提出了环境地学课程改革的对策,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实习、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等,使环境地学的课程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李凡  史建忠 《林产工业》2016,(11):56-59
通过分析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目标和特点,进而得出环境教育的建设构架可分为环境解说、博览展示、参与体验三个方面,同时,通过不断对比各种教育受众特点等方法,得出结论: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是基于完善的科普宣教场所、完整的环境解说系统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三者完美结合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类型、管理形式、使用状况和使用评价,并结合广州家长及儿童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偏好与需求调研结果分析,探讨该类型活动的组织模式和开展方式,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丰富植物资源、规划科普场地、增加活动项目、完善公园管理、培训科普人员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和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青岛市农委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列入2013~2015年青岛市立法论证和调研计划。调研组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立法调研工作,认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的出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地位越发显得举足轻重。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体系。如茶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名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关注文化,研究文化。文化也变得流行起来,并且渗透到了园林景观的领域。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程度。在景观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植物的文化性作为考察植物配置水平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景观工作者的重视。在不同的园林景观环境中,合理的利用植物文化性能够体现整体环境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品味文化,达到提升审美情趣,感悟世界观、人生观和了解人文历史的目的。目前,对于植物文化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篇论文目的在于对植物文化性的概念进行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植物文化性的分类和评价依据。最后,引入在不同地域环境中,植物文化性的实例分析,对植物文化性展开讨论。旨在使读者系统的了解植物的文化性,弘扬民族文化,使园林工作者在植物配植造景中更好的运用植物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