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63篇 |
免费 | 895篇 |
国内免费 | 249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23篇 |
农学 | 3457篇 |
基础科学 | 1003篇 |
4527篇 | |
综合类 | 10612篇 |
农作物 | 2925篇 |
水产渔业 | 188篇 |
畜牧兽医 | 1535篇 |
园艺 | 779篇 |
植物保护 | 13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533篇 |
2022年 | 859篇 |
2021年 | 1047篇 |
2020年 | 1060篇 |
2019年 | 1075篇 |
2018年 | 859篇 |
2017年 | 1278篇 |
2016年 | 1419篇 |
2015年 | 1087篇 |
2014年 | 1447篇 |
2013年 | 1611篇 |
2012年 | 1894篇 |
2011年 | 1714篇 |
2010年 | 1358篇 |
2009年 | 1189篇 |
2008年 | 990篇 |
2007年 | 1018篇 |
2006年 | 865篇 |
2005年 | 788篇 |
2004年 | 573篇 |
2003年 | 514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419篇 |
2000年 | 342篇 |
1999年 | 335篇 |
1998年 | 275篇 |
1997年 | 266篇 |
1996年 | 242篇 |
1995年 | 259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95篇 |
1992年 | 176篇 |
1991年 | 160篇 |
1990年 | 128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84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8篇 |
1962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光呼吸通过清除2-磷酸乙醇酸(2-PG)使氧合光合作用成为可能,该过程对C3植物至关重要。H-蛋白是光呼吸过程中将甘氨酸转化为丝氨酸的甘氨酸脱羧酶(GDC)的关键组成蛋白之一。本研究克隆了紫花苜蓿MsGDCH1,该基因编码166个氨基酸,具有1个硫辛酰基附着位点保守结构域和1个N6-硫辛酰赖氨酸保守位点。进化分析表明,MsGDC-H1蛋白与双子叶植物的甘氨酸脱羧酶H-蛋白(GDC-H)亲缘关系近。表达模式分析表明,MsGDC-H1在苜蓿叶中表达丰度高,且受光诱导。为了探究MsGDC-H1基因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分别使用光诱导的茎叶特异性启动子ST-LS1和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驱动MsGDC-H1(ST-LS1::MsGDC-H1;CaMV35S::MsGDC-H1)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检测过表达植株生物量、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光合速率。数据分析显示,CaMV 35S::MsGDC-H1过表达拟南芥(G系列植株)生长受阻,淀粉含量比ST-LS1::MsGDC-H1特异性表达拟南芥(GS系列植株)增加了34%~67%,比野生型(WT)增加了7。3%~33。7%;可溶性糖含量比GS系列降低了36%~38%,比WT增加了44。3%~49。7%;与WT相比,GS系列植株生长更快,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结果表明,MsGDC-H1基因在调控拟南芥光合速率、碳水化合物合成以及生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作为提高苜蓿产量的基因工程育种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2.
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物固氮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羊草-沙打旺、羊草-兴安胡枝子、羊草- 花苜蓿和羊草- 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为对象,比较4种豆科牧草在松嫩平原半干旱地区的生物固氮能力、氮素转移能力以及生物固氮量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羊草-沙打旺、羊草-紫花苜蓿混播草地氮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羊草草地,草地粗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善了草地质量。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为35%~40%,大气氮是豆科牧草生长不可缺少的氮素来源。豆科牧草向羊草转移氮素2~12kgN/(hm2·a),占羊草氮产量的5% ~24%。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增加了草地氮素资源,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量分别占其混播草地总氮产量的20.30%,17.78%,11.29%和31.77%。 相似文献
83.
Sanchez J Markham F Dohoo I Sheppard J Keefe G Leslie K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4,120(4):319-330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k optical density ratios (ODRs) from an indirect Ostertagia ostertagi ELISA, total milk IgG levels and milk production and then establish a correction factor to adjust ODR. Five hundred and sixty composite milk samples collected from 358 cows on four dairy herds in June and August 2002 were used in this analysis. The average ODR was 0.34.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DR and IgG values in milk, days in milk, age and log transformed somatic cell counts (SCC). However, OD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lk production. The IgG levels and ODR values were constant from 30 to 200 days in milk. However, ODRs increased from 200 days until the end of the lacta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season, herd and SCC, an increase in milk production of 13 kg/day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ODR values of 0.052.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ODR values are not greatly influenced by production factors. ODR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as the IgG variation across lactation and could be adjusted in order to compare ODR values obtained from high producing cows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low producing animals. 相似文献
84.
为了完善二代GI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以粗饲料GI和产奶水平为参数的预测奶牛日粮科学精饲料给量模型。试验选取36头健康的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泌乳天数、胎次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3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含4头奶牛。第1大组的粗饲料为黄贮,精、粗饲料比分别为55:45、57.5:42.5、60:40.标记为A1、A2、A3;第2大组为黄贮加羊草,精、粗饲料比分别为55:45、57.5:42.5、60:40,标记为B1、B2、B3;第3大组为全株玉米青贮加羊草,精、粗饲料比分别为55:45、57.5:42.5、60:40,标记为C1、C2、C3。研究不同粗饲料水平以及不同精料给量下,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比例的增加,乳蛋白、乳糖和产奶量呈上升趋势.而乳脂呈下降趋势;精、粗饲料比对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乳成分有一定的影响(P〉0.05);随着粗饲料品质(GI)的提高,乳脂和产奶量呈上升趋势,乳蛋白和乳糖呈下降趋势,但是对乳脂、乳蛋白和乳糖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产奶量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5.
14份燕麦种质在肃南皇城镇的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株高、产草量、营养、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等方面进行评比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在甘肃省肃南县皇城地区种植的燕麦种质。结果表明,青永久479号植株高度最高,达到151.3 cm;青永久474号最矮,为128.4 cm。青永久12号分蘖最多,为2.0;其余燕麦种质的分蘖都低于2.0。叶茎比变化在1.79~2.46,青永久195号叶茎比最高(2.46),陇燕2号最低(1.79)。陇燕2号干草产量最高,为11.11 t·hm~(-2);巴燕3号最少,为7.71t·hm~(-2)。青永久416号干草粗蛋白含量最高,为8.2%;青永久195号的最低,为6.3%。青永久97号干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为47.4%;加燕2号的最低,为37.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是青永久233号,为59.5%;陇燕2号最高,为66.7%。巴燕3号、青海444、青永久93、青永久474和甘南燕麦种质能够成熟,适宜籽实农业生产,其中种质甘南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种子产量表现最好。综合结果表明,青永久479、青永久167和青永久233适宜在肃南皇城进行营养体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6.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87.
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以N、P和K3种肥料为因子,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地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缺乏N和P的高寒退化草地,不缺K,3个施肥因素对牧草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K,草地牧草产量(Y,kg/hm2)可用其与N(kg/hm2)和P(kg/hm2)间的二元二次方程Y鲜重=11 027+742 N+728 P-2 540 N2-624 P2-1 055 NP和Y干重=3 706+243 N+232 P-716 N2-201 P2-306 NP很好地估测;牧草产量较优施肥组合为251.80 kg N/hm2+131.82 kg P/hm2和269.69 kg N/hm2+119.36 kg P/hm2。 相似文献
88.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生产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系统中作物获取高产,种间相互作用发挥优势的关键。本研究设置蚕豆/玉米(M/F)、大豆/玉米(M/S)和豌豆/玉米(M/P)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以及相应单作种植,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生物量,明确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间作玉米生产力和间作作物种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8 (M/F)、1.19 (M/S)、1.26 (M/P);两年结果均是M/S中玉米产量最高,至收获期,与大豆间作的玉米产量可达单作玉米产量的93.6% (2017)和71.2% (2018);M/S中玉米的穗粒数显著高于M/F和M/P中;地上部生物量及采样期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M/S>M/P>M/F;共生期内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随共生期推进逐渐降低,而蚕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fm)和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pm)逐渐升高;玉米单独生长时期3种间作模式玉米的补偿效应(CE)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保证间作玉米稳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9.
以甜高粱品种‘新高粱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长期定位施肥方式,研究CK、NK、NP、PK、NPK、M(有机肥)、NPKM、1.5NPKM 8个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生长规律、含糖锤度、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新疆干旱区连作甜高粱生长的最佳施肥方式。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甜高粱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秸秆含糖锤度及产量均有影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秸秆含糖锤度和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有差异。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株高、茎粗和茎秆含糖锤度差异较大、叶片数差异不大,其中NPKM施肥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含糖锤度分别为224.33 cm、21.47 mm、18.41%,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比CK极显著增高了13.86%、39.60%、23.47%。施肥有利于秸秆含糖锤度的积累,在抽穗后第28天时达到最高值,此时,NPKM处理达到18.57%,但抽穗期到成熟期不同茎节含糖锤度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积累规律不一致。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期时达到最大值,其中NPKM处理叶绿素达到44.62 SPAD。所有施肥处理的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比CK极显著地增加,其中NPKM处理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达到90.80、4.01、94.81 t·hm-2,均高于其他处理。施肥有利于增加甜高粱的产量、含糖锤度及经济效益,利用不同施肥方式来缓解高粱连作障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采取不同的肥料配比。综合来看,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NPKM)是促进干旱区连作高粱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0.
苜蓿秋眠性及其与抗寒性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秋眠性是苜蓿对日照缩短的一种生长反应,用苜蓿在秋季的再生高度来唯一划分.由于传统苜蓿品种的秋眠性与抗寒性之间存在表型相关,秋眠性被普遍用于抗寒性的预测.但许多研究表明,秋眠性和抗寒性是苜蓿适应不同的环境因素、为了不同的原因、同时而又独立进化的.与非秋眠品种相比,秋眠品种在夏末和秋季生长下降,导致全年刈割次数减少,故全年产草量较低.在深入认识秋眠性和抗寒性之间的遗传独立性的基础上,美国育种家致力于非秋眠而又抗寒、高产的苜蓿品种培育,使得新品种的抗寒性超过其秋眠级所预测的水平.随着我国引进苜蓿品种的增加,国内产业界人士有必要对苜蓿秋眠性的科学内涵及在品种改良和适应性选择的意义上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