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林业   130篇
农学   328篇
基础科学   128篇
  281篇
综合类   806篇
农作物   117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04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controlling seed dormancy in rice were identified us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 variety Kinmaze and an indica variety DV85. Seeds of two parental cultivars and each RIL were harvested in 35d after heading..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these seeds at 30℃for 7 days were measured as the degree of seed dormancy.. QT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 program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A total of four QTL for seed dormancy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 2(two regions),5 and 11,respectively.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by each QTL ranged from 8.37 to 17.40%.. Responses of such loci to a dormancy-breaking treatment with dry heat were further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alleles of qDOR-2-1 and qDOR-5 from DV85 as well as the allele of qDOR11 from Kinmaze increased the seed dormancy,which seemed to be easily broken by dry heat treatment. Such loci of seed dormancy may be applied to rice genetic improvement.The allele of qDOR-2-2 from DV85 increased the seed dormancy,which could not be broken by dry hea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2.
香果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决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困难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较系统地研究了香果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香果树种子属典型的光敏感性种子,在黑暗中无论恒温或变温条件下均完全不能萌发;整个萌发过程需1 000 lx光照强度和每天照光16 h;在光照条件下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0℃、25℃恒温,其次是30℃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  相似文献   
83.
黄山花楸种子休眠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种子休眠的解剖结构基础与影响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山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2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表面覆一层角质层,胚根端和子叶端的种皮细胞排列明显比中间部位密集;种子透水性障碍不明显而透气性障碍显著;未处理的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86.67%~96.67%;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的萌发率在90%以上。表明黄山花楸种胚无休眠,种皮透性、特别是透气性对休眠有一定影响,种子休眠主要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引起的物理休眠。  相似文献   
84.
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指标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黄淮海区域不同播期玉米生态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对玉米高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该区域光、温、水等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性能参数的内在关系,可以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选用早、中、晚3类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益农103、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早播(5/3)、中播(5/28)、晚播(6/22) 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4.5、6.0、7.5和9.0万株/hm2),测定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等指标和记录生育期及田间生态因子。【结果】(1)品种间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登海661>益农103;播期间产量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2)生态因子对不同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作用不同,吐丝后有效积温主要影响平均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日均温主要影响生长天数;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主要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有效积温(0.64**)、吐丝后有效积温(0.55**)、吐丝后日均温度(0.51**)、生育期日均温度(-0.49*)、吐丝后降雨量(-0.47*)及吐丝后日照时数(0.42*);对生态因子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吐丝后期有效积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黄淮海区域作物是一年两熟,该区域玉米产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可通过适期早播、选用中熟品种,增加吐丝后期的有效积温,以保证玉米生育后期充足的有效积温和籽粒充足的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85.
应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201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试南B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11个较为重要的性状指标,对16个参试品种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为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提供一种新的较为全面的量化分析方法,弥补了经典鉴定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6.
群体调控对夏玉米抗倒伏性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玉198为试验材料,研究群体调控对夏玉米(Zea mays L.)抗倒伏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倒伏率、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均逐渐升高;基部茎节间长增加,茎粗、茎粗系数降低;茎秆穿刺强度、单株茎秆干物重逐渐增加,茎秆抗折力先增加后降低;田间倒伏率增加,茎秆抗倒伏能力下降。得出创玉198玉米品种合理群体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此群体结构有利于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87.
青格乐  王玉芝  张琼琳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15-4716,4719
概述了植物种子休眠类型及其破除方法的研究情况。种子休眠主要有由种皮引起的种壳休眠和由胚引起的胚休眠2种类型。然而,实际上有些种子因复杂多样的各种因素影响同时存在着这2种休眠类型,继而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也复杂多样。破除休眠方法主要有温度处理、机械处理、层积处理、光照处理、激素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对于综合休眠类型的植物种子,采用综合方法来破除休眠的效果较单一处理方法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8.
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研究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性,探讨高产高效形成的生理机制,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综合农艺管理措施的合理优化,设置综合生产管理(MT)和施氮量试验(NT),研究探讨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施氮量试验中,施氮184.5 kg•hm-2(N2)时,产量、穗位及底层透光率达到最高,超过这一水平,产量、透光率和净光合速率均有所降低。综合生产管理中,再高产高效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V12)到抽雄后6周(6WAT)始终维持在4.4以上,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穗位及底层透光率以及茎粗、穗位茎节长、株高和穗位高等植株性状整齐度相对较高,获得了10.91 t•hm-2的产量和54.97 kg•kg-1的氮素利用效率。【结论】单一增施氮肥,产量没有持续增加,冠层透光率有所下降;将栽培方式与肥料运筹结合,再高产高效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时间较长,穗位叶层透光率、植株性状整齐度和净光合速率较高,实现了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89.
选取陕西凤翔、大荔和新疆若羌、喀什的夏玉米,新疆乌兰乌苏、新源和甘肃武威、张家川的春玉米1980—2004年主要生育期资料,运用距平、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所选地区玉米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夏玉米变化趋势不一致,各地播种期呈提前趋势,但大荔变化呈推迟趋势;各地成熟期呈提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全生育期呈推迟趋势,但大荔因播种期推迟趋势大而成熟期提前,使得整个生育期缩短。(2)西北地区春玉米播种期普遍提前,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呈推迟趋势。(3)西北地区春玉米突变点普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夏玉米突变点均在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偏冷偏暖期内,突变点与气候突变时间及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的方法,分析了波包传播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亚夏季风表现出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同时,波包的传播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波包在低层传播比较明显,越往高层越微弱;以850hPa研究层为对象,在20°N~50°N、70°E~120°E区域里,波包大值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80°s传到赤道,强季风年代,波包大值由北太平洋中部传向东北太平洋北部,在弱季风年代,由东北太平洋北部传向北太平洋中部。在30°S~25。N、100°E~160°E区域里,波包大值在90年代由90°S传到30°S,从东太平洋传向西太平洋。在25。S~40°N、0°~60°E区域内.波包大值从大西洋传到太平洋中部,又从东太平洋传到太平洋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