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篇 |
农学 | 25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33篇 | |
综合类 | 161篇 |
农作物 | 40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22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2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illage and weed control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cropping systems that need to be combined such that crops benefit from reduced competition. However, weeds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within the agro‐environment. This greenhouse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ommon weeds of arable cropping systems were suitable host plants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a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radical mycelium (ERM) that can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colonization of a following wheat crop,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soil disturbance. Weeds were allowed to grow for up to 2 months before being controlled by soil disturbance or herbicide application (glyphosate or paraquat). Pregerminated wheat seeds were then planted. Chemical control of the weeds prior to sowing enhanced the early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colonization rate of wheat roots, whereas mechanical disturbance was less acceptable as a method of weed control for rapid AM colonization. The type of herbicide (contact or systemic) had no impact on colonization of the wheat crop. Enhanced AM colonization promoted early P acquisition and growth of the crop.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weeds emerging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cropping seasons coupled with no‐till soil management could ensure a quick and efficient AM colonization of the following wheat plants. 相似文献
32.
为有效控制福建地区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的危害,以莆田市仙游县游洋乡的水稻种植基地为试验点,选择测定1%噁嗪草酮悬浮剂、10%双草醚悬浮剂和20%氰氟草酯油悬浮剂等3种除草剂对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效果,筛选确定最佳除草剂及其理想的田间使用浓度。结果表明:20%氰氟草酯油悬浮剂是防治直播稻田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最佳的除草剂,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为45~105g·hm-2(有效成分)兑水675L·hm-2,药后30d防治效果达均可80.00%以上,无药害产生,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33.
4%烟嘧磺隆悬浮剂不同施用量对玉米田杂草的药效药害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玉米常用的苗后除草剂4%烟嘧磺隆悬浮剂,以河北省衡水地区大田生产上常用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在玉米5叶期(此时杂草基本出齐)采用不同施药量(1050、1500和1950 mL/hm2)进行喷施,分别以喷施清水和人工除草为对照,分析不同施药量对杂草防除效果以及玉米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施药量。结果表明:在玉米5叶期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进行除草,适宜用量为1500 mL/hm2,不仅对各种杂草防治效果好,而且对玉米不产生药害,玉米产量高。 相似文献
34.
4种除草剂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乙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均能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乙羧氟草醚的抑制作用最强,在高剂量下鲜重抑制率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68.5%,70.6%,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92%和2.620%相比,其结瘤率和总含氮量为31%和0.072%;异丙甲草胺的抑制作用最弱,高剂量下鲜重抑制率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18.5%和26.8%,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94%和2.136%相比,其结瘤率和总含氮量为60%及0.482%;紫花苜蓿经四种除草剂不同剂量处理后,总含氮量远远低于对照植株的总含氮量。 相似文献
35.
作物保护剂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解毒效应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3):361-364
结合国内外学者以及作者自己对作物保护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概述了保护剂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解毒作用。不同环境条件对保护剂的解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并从理论上证明保护剂通过抑制核苷二磷酸(RDP),并间接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从而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解毒效应. 相似文献
36.
为筛选出对豚草天敌广聚萤叶甲低毒的除草剂,达到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同关系,研究了草甘膦异丙胺盐、百草枯、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和氯氟吡氧乙酸5种除草剂对广聚萤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用剂量下,百草枯处理的广聚萤叶甲成虫存活率在16.9%以下,蛹存活率低于70.6%,但其对卵和幼虫的影响较小.中等剂量下,草甘膦异丙胺盐、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和氯氟吡氧乙酸处理的成虫存活率均在70%以上,幼虫存活率均高于90%,且对卵和蛹几乎无致死作用.说明百草桔对广聚萤叶甲的毒害作用较强,建议在豚草综合治理中慎用百草枯.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麦田杂草生长状况以及影响麦田除草剂使用因素的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途径,包括除草剂类型的选择,最佳防治期的选择,根据常见麦田的杂草选择何种化学除草药剂,除草药剂量的使用,提高除草剂喷施质量的要求等,并结合近几年我国小麦田的优势杂草种类,主要应用的除草剂分析了目前国内麦田杂草的抗药性现状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8.
黑龙江省长残留除草剂应用及残留药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长残留除草剂主要有氯嘧磺隆、咪草烟、氟磺胺草醚、异噁草松和莠去津。涉及药害的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亚麻、马铃薯、白瓜、甜菜及一些经济作物。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对黑龙江省长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及产生残留药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黑龙江省长残留除草剂使用商品量7 659.2t,有效量2 473.8t,可用面积305.72万hm2次。2012年全省使用有效量比2011年增加18.16%。2012年全省长残留除草剂造成的残留药害面积达65.81万hm2次,药害发生面积最多的是黑河地区,达21.09万hm2次,其次是佳木斯地区18.88万hm2次,哈尔滨地区11.17万hm2次。建议限制和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的生产和使用,推广应用降低除草剂残留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9.
乙酰乳酸合成酶(AHAS)是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是绿色除草剂的重要作用靶标。由于此生物合成过程只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因此该类抑制剂对哺乳动物具有生物安全性。近年来,随着AHAS三维结构的阐明,人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已有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并且依此设计开发了一些新型的抑制剂, 拓展了其在抑菌活性方面的生物学功能。文章对近年来AHAS及其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就AHAS的酶学特征、结构特征及结合方式,以AHAS为靶标的新颖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开发以及AHAS抑制剂的抗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等问题详细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设计开发靶向AHAS的新型除草剂或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除草剂的同位素残留分析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分析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