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05篇 |
免费 | 1121篇 |
国内免费 | 249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97篇 |
农学 | 2462篇 |
基础科学 | 1190篇 |
3617篇 | |
综合类 | 11344篇 |
农作物 | 2051篇 |
水产渔业 | 664篇 |
畜牧兽医 | 2053篇 |
园艺 | 982篇 |
植物保护 | 1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9篇 |
2023年 | 567篇 |
2022年 | 1067篇 |
2021年 | 1100篇 |
2020年 | 1042篇 |
2019年 | 1214篇 |
2018年 | 852篇 |
2017年 | 1263篇 |
2016年 | 1489篇 |
2015年 | 1196篇 |
2014年 | 1549篇 |
2013年 | 1517篇 |
2012年 | 2015篇 |
2011年 | 1970篇 |
2010年 | 1547篇 |
2009年 | 1467篇 |
2008年 | 1187篇 |
2007年 | 1250篇 |
2006年 | 990篇 |
2005年 | 780篇 |
2004年 | 501篇 |
2003年 | 494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271篇 |
1999年 | 226篇 |
1998年 | 179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62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5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慢性暴露对生菜(Lactuca sativa)叶片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富营养化水体在生菜灌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散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组),1,5,10,30 μg/L)MC-LR的水溶液灌溉生菜30 d,通过分析生菜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及淀粉含量、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生菜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对MC-LR慢性暴露的响应。【结果】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对MC-LR的富集系数较5 μg/L MC-LR组分别显著上升10.85%和17.83%(P<0.05),而对MC-LR的转运系数分别显著下降17.46%和13.85%(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了9.17%(P<0.05),叶片中果糖含量及根系中葡萄糖含量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2.71%,19.13%和37.01%(P<0.05);5,10和30 μg/L MC-LR组生菜净光合速率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和根系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叶片中性转化酶(NI)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7.10%,38.01%和37.29%(P<0.05),淀粉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92%,24.57%和30.28%(P<0.05),根系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AMS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1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对生菜叶片和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代谢影响较弱;而5~30 μg/L MC-LR水溶液灌溉通过促进生菜根系淀粉分解和蔗糖代谢活性,维持体内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糖,从而提高生菜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辽市 1960—2020 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 GB-T 42075-2022 对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站次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 0.8 d。7~8月为发生暴雨主要月份。(2)区域性暴雨过程共45次,年平均 0.7 d,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单日区域性暴雨占78%。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3)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 3 次特强区域性暴雨过程,依次为 2017 年 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10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4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30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过程强度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60—2017年近58年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研究方法,初步研究了长武县近58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均温明显升高,增长速率为0.18℃/10 a,并在2004年发生趋势性突变;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都显著上升,增温速率分别为0.13℃/10 a和0.06℃/10 a;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降水量明显下降,下降速率为4.31 mm/10 a,未发生趋势性突变;汛期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65 mm/10 a,汛期降水量很大,约占年降水量的82%。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的毒力及其体内外侵染特性,于室内测定SfM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析SfMNPV侵染后草地贪夜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SfMNPV在草地贪夜蛾体内和Sf9细胞系中的复制特征。结果表明,Sf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50和LT50分别为7.39×105 OBs/mL和3.82 d;SfMNPV可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真皮、气管、脂肪体和中肠等组织,未侵染肌肉组织;SfMNPV侵染96 h后草地贪夜蛾体内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3.91×106 拷贝数/ng,SfMNPV侵染96 h后Sf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2.08×107 拷贝数/mL。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别山板栗片热泵干燥过程和特性,建立其干燥动力学模型,并优化干燥工艺以提高干燥后的品质,以大别山板栗为研究对象进行热泵干燥动力学研究,通过对7 种常用干燥模型线性化处理,筛选适合用来描述板栗片热泵干燥特性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与模型进行回归拟合,确定并建立最适合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Page 模型的预测值曲线和实测值曲线高度吻合,Page模型可用来描述板栗片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板栗片实际生产中的热泵干燥加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柑桔黑斑病(Citrus Black Spot,CBS)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并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蔓延至全果,造成果实腐烂,显著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外观,降低经济价值,被欧美等国列为重要的检疫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柑桔产区已上升为主要病害。本文主要从柑桔黑斑病的病原菌、发病特点及检测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因型水稻镉积累动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镉(Cd)在籽粒Cd积累量差异较大的2个常规籼型水稻品种‘黄华占’(Cd低积累)和IR68144(Cd高积累)各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和积累动态,分析了在大田栽培条件下2个品种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各组织器官的Cd积累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成熟期两品种植株的大部分Cd都集中于根系和茎部,IR68144各器官的Cd含量都高于‘黄华占’。在整个生育期中,‘黄华占’根和茎中的Cd含量都呈缓慢上升趋势,IR68144根系Cd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于灌浆后期快速上升,其茎部Cd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两品种叶片Cd含量在抽穗前变化趋势表现一直,而在抽穗后却截然相反。抽穗后,‘黄华占’剑叶和穗轴Cd含量先持续上升,后于黄熟期有所下降,而IR68144的剑叶和穗轴都呈持续上升趋势,两品种的颖壳和糙米的Cd含量也都整体上升,且同品种的两器官表现趋于一致。籽粒发育过程中,两品种糙米Cd积累量都不断地提高,但它们超过一半的Cd由抽穗后的第21~28天积累完成。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the adoption of agroforestry practices in
Cameroon. The analysis uses primary farm-level data collected from June to December 1996. Three major provinces of the country
were covered, namely Centr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Several agroforestry technologies have been promoted among farmers in
the zone, including alley farming, improved fallow, live fencing, cut-and-carry fodder and apiculture. The status of adoption
of each agroforestry practice is described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adoption identified. These are gender of farmer, household
family size, level of education, farmer’s experience, membership within farmers’ associations, contact with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ecurity of land tenure, agroecological zone, distance of the village from nearest town, village accessibility and income
from livestock.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inc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adoption of agroforestry practices differ
across techniques, generalisation is to be avoid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