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8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林业   524篇
农学   263篇
基础科学   54篇
  71篇
综合类   1228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42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6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目的】试验了 3 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 24% 虫螨腈、15% 茚虫威、22% 噻虫·高氯氟 3 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 3 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 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 1 d 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 24% 虫螨腈 > 强采 >22% 噻虫·高氯氟 >15% 茚虫威,其中 24% 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15% 茚虫威和 22% 噻虫·高氯氟药后 1 d 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 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 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 1 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 2~3 级时宜采用强采 +24% 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总结了目前生产上蔬菜病虫害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针对难防难治的几种主要蔬菜病虫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新技术,主要包括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虫害,茎基腐病、黄萎病、蔓枯病、靶斑病等病害。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机器视觉识别麦粒内米象发育规律与龄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麦粒内部粮虫生长规律,判断粮虫所处发育龄期,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麦粒内米象变态发育规律及龄期识别研究方法。试验利用Micro-CT获取侵染麦粒投影数据,应用z-FDK(z-Feldkamp-Davis-Kress)算法重建出侵染粒的二维图像,利用图像分割及形态学方法得到虫体图像。提取了虫体的8个二维特征、4个三维特征、7个不变矩特征和7个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显著性纹理特征,构成26维原始特征空间。根据不同龄期虫体特征的变化,研究米象在麦粒内的变态发育规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SAA)优化虫体原始特征,构建了优化后的10维特征空间。运用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ABC)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惩罚因子和径向基核函数参数,实现对麦粒内米象所处发育龄期的自动判别。试验结果表明,米象变态发育规律与实际情况一致,且对米象龄期的识别率达到97%,可有效判别出侵染粒中米象所处发育龄期。  相似文献   
994.
白蜡属Fraxinus L.树木是我国绿化和用材林的主要树种,随着白蜡在我国被大面积推广栽植,其害虫的发生量与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导致被害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河北地区危害白蜡的主要害虫有7种,按取食方式分为蛀干(茎)、刺吸树体汁液和食叶3类,笔者分别对其各自发生与危害特点进行综合描述,并对每种害虫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及时发现和治理白蜡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广西优势血清型代表株GX-YL5的S蛋白进行真核表达并研究其免疫原性,设计GX-YL5毒株S基因特异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FastBacTM/HBM-TOPO-S,转化DH10Bac细胞获得重组杆...  相似文献   
996.
总结了我国剑麻介壳虫类害虫的种类、分布,以及主要种类的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强调了检疫工作在剑麻害虫防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7.
为明确茶园害虫群落多样性、优势种与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对山东省代表性茶园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目测法、黄板法、扫网法以及室内观察法,进行害虫和天敌的种类鉴定以及数量统计,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27种,天敌(包括蜘蛛)15种.茶园的主要优势种害虫有黑刺粉虱、小贯松村叶蝉、茶蚜、绿盲蝽与茶黄蓟马.主要优势天...  相似文献   
998.
ICP蛋白和VIP蛋白杀虫机理和毒性专一性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云金芽胞杆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可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专一性极强的杀虫蛋白,一种是在其产孢过程中形成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包括晶体毒素(Cry)和细胞裂解毒素(Cyt),前者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或鳞翅目和鞘翅目以及线虫具有专一的杀虫活性,后者在体外具广泛的溶细胞活性,但其杀虫谱较窄,杀虫活性较低;另一种是在营养生长期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非晶体杀虫蛋白即营养期杀虫蛋白(VIPs),具有与杀虫晶体蛋白相似的毒性活性和专一性.然而,这3种蛋白的分子结构和毒性机理各不相同.本文综述了ICP蛋白和VIP蛋白的杀虫机理和害虫抗性产生的分子基础,以及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发现和应用对延缓或防止害虫针对ICP蛋白产生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氮钾肥用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晚稻中9优288为材料,观察了氮肥和钾肥用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施氮量增加,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kls、三化螟Scirpophpag in-certulas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水稻产量渐增,至最高产量后,继续增加氮肥施用量,则产量反而下降;水稻施钾量增加,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发生危害减轻,在供试条件下钾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It was the late Professor Kenji Mori, the giant of pheromone synthesis and pioneer of pheromone stereochemistry, wh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sect pheromon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of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refore, it would be meaningful to retrace his achievements at this time,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fter his death. In this review, we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some of his notable synthetic studies from his Pheromone Synthesis Series and reconfirm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eromone chemistry and their impacts on natural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