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96篇 |
免费 | 450篇 |
国内免费 | 124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36篇 |
农学 | 831篇 |
基础科学 | 2369篇 |
1849篇 | |
综合类 | 3596篇 |
农作物 | 245篇 |
水产渔业 | 319篇 |
畜牧兽医 | 1020篇 |
园艺 | 207篇 |
植物保护 | 3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393篇 |
2019年 | 447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423篇 |
2016年 | 573篇 |
2015年 | 446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643篇 |
2012年 | 798篇 |
2011年 | 752篇 |
2010年 | 585篇 |
2009年 | 545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519篇 |
2006年 | 491篇 |
2005年 | 375篇 |
2004年 | 310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200篇 |
2000年 | 160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30℃的环境高温应激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背最长肌质构分析、营养物质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8窝共24头体重为(79.0±1.5) kg的“杜长大”三元阉公猪,其中每3头来自同一窝的猪只随机分到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分别为对照组(22℃适温+自由采食)、高温应激组(30℃高温+自由采食)和采食量配对组(22℃适温+采食量配对),试验期21d.结果表明:1)持续高温应激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ADG) (P<0.05),极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 (P<0.01).2)3组之间的肥育猪胴体重、胴体长、平均背膘厚和皮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大理石花纹评分在宰后24 h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3)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采食量配对组(P<0.01).与采食量配对组相比,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胶黏性和硬度有降低的趋势(P<0.10).4)高温应激组和采食量配对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含量有低于采食量配对组的趋势(P<0.10),采食量配对组的Ⅱx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肥育后期高温应激会改变猪表观肉品质和肌肉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2.
本试验旨在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的影响。选择320只28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公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常温对照组(TC组)肉鸡饲养于(22±1)℃的常温环境,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组(HS组)肉鸡饲养于(34±1)℃的高温环境,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试验组肉鸡饲养于(34±1)℃的高温环境,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107(HS-BC0.2组)、1.0×107(HS-BC1.0组)、5.0×107CFU/g(HS-BC5.0组)凝结芽孢杆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与TC组相比,HS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空肠食糜总淀粉酶和总蛋白酶酶活,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基础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y+L氨基酸转运载体-1(y+LAT1)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增加(P<0.05)。与HS组相比,HS-BC1.0和HS-BC5.0组的ADG、粗蛋... 相似文献
103.
热应激对不同品种(系)青年肉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品种(系)青年肉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品种(系)肉牛的耐热性差异。选取体重[(185.89±14.02)kg]相近、健康的青年西杂牛(西门塔尔牛×宣汉黄牛)、地方黄牛(宣汉黄牛)和犏牛(娟姗牛×麦洼牦牛)各6头为研究对象,试验期间不同品种(系)的青年肉牛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时间为2015年4—9月,预试期7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试验牛舍5—8月温湿度指数(THI)高于72,属于热应激期,且显著高于4月(热应激发生前)和9月(热应激发生后)(P0.05);热应激环境导致各试验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期间犏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显著高于西杂牛和地方黄牛(P0.05)。2)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单位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6月为最低,均较4月显著降低(P0.05),且降低幅度为犏牛西杂牛地方黄牛。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均在6月最低,分别较4月降低了27.62%(P0.05)、10.81%(P0.05)和46.15%(P0.05);西杂牛的ADG在4—7月显著高于犏牛(P0.05)。西杂牛和犏牛的料重比(F/G)以6月为最高,分别较4月升高了63.01%(P0.05)和89.03%(P0.05);地方黄牛的F/G在9月最高,较4月升高了53.12%(P0.05)。3)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7月均较4月显著降低(P0.05);西杂牛7月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较4月显著降低(P0.05),而热应激对地方黄牛和犏牛的EE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热应激期内犏牛中性洗涤纤维(NDF)(6月)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5—8月)较热应激发生前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和犏牛钙(Ca)(西杂牛:6—8月;犏牛:5—8月)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西杂牛:6—7月;犏牛:5—8月)较热应激发生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期间,不同品种(系)牛的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西杂牛和地方黄牛的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地方黄牛的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西杂牛和犏牛(P0.05),西杂牛和地方黄牛的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此外,5—9月地方黄牛的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4)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血清中葡萄糖(GLU)浓度均以6月最低,较4月分别降低了16.82%(P0.05)、12.82%(P0.05)和15.90%(P0.05);热应激期间各试验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均以7月最低,显著低于4月(P0.05);试验期间西杂牛和地方黄牛血清中尿素氮(UN)浓度随年龄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而犏牛血清中UN浓度则持续升高;6—9月各试验牛血清肌酐(CRE)浓度均显著高于4、5月(P0.05),且7—9月犏牛血清CRE浓度显著高于地方黄牛(P0.05)。综上所述,热应激导致不同品种(系)青年肉牛生产性能降低、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地方黄牛的耐热应激能力强于西杂牛和犏牛,犏牛对热应激最敏感。 相似文献
104.
105.
三江源区四种栽培禾草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质膜相对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内源保护酶系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三江源区引种栽培的4种禾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指标判定,4种牧草的抗寒能力为青海草地早熟禾最强,然后依次是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无芒雀麦的最弱。 相似文献
106.
107.
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及营养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其自然损失率分别为46.2%和49.6%。封育草甸的生产力1-4月、4-5月的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1%和5.9%;草甸进入放牧利用后,放牧草甸牧草相对于封育草甸牧草的实际利用量约占4月草地地上现存量的48.4%,约占8月草地地上生物量的24.4%。放牧草甸牧草营养成分从8月到翌年1月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该草甸在夏季属“氮碳”(NC)营养型,在冬季属“碳”(C)营养型。 相似文献
108.
109.
针对江河源区草场退化、高原鼠兔危害严重的状况,采用了翻耕、耙耱、撒播、轻耙、镇压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结果表明,这种以生态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不仅使草场植被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而且害鼠种群数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为防止鼠兔数量回升、减少扩散、播种牧草幼苗免遭啃食和挖掘破坏,在不同处理区又采取了以药物防治为辅的控制措施.在现场药效试验和大面积灭鼠中,0.075%敌鼠钠盐、0.1%C型肉毒杀鼠素和0.1%D型肉毒杀鼠素毒饵对鼠兔均具有良好灭效,且不污染环境,无二次中毒,对保护天敌、发挥生物控制危害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在退化草场鼠害治理中,综合分析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