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232篇
基础科学   204篇
  361篇
综合类   975篇
农作物   175篇
水产渔业   159篇
畜牧兽医   370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莲籽的加工是先切壳、穿芯,再进行分离与清选。由于壳与仁之间的间隙较小(0.1~0.2mm),莲籽穿芯、切壳后,多数壳、仁仍为一体,人工分离与清选难度加大,效率也很低下。为此,设计了莲籽壳仁分离与清选机械,将振动分离、揉搓分离、抛掷分离与气流分离有序结合,实施莲籽混合物中莲芯、碎壳和莲仁的分离与清选;介绍了莲籽壳仁分离与清选机械的主要结构和特点;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确定了该机械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2.
光周期诱导HPGMR叶蛋白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3.
坚果破壳取仁是坚果深加工的基础,是提高坚果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壳仁分离是坚果破壳取仁的重要工序,是提高坚果壳仁分净率和降低损失率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为此,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坚果壳仁分离的现状,重点从壳仁分离技术、壳仁混合物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壳仁分离机械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分析了坚果壳仁分离加工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坚果壳仁分离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坚果壳仁分离术及分离设备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针对生物油组分复杂,难以直接应用的问题,该研究开展了不同生物油的分子蒸馏馏分分布规律的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原料和温度对生物油分子蒸馏分离特性的影响。热解液化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组分以酸、醛、酮、酚、糖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松木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由21%不断降低至11%,而秸秆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稳定在20%左右。高温生物油各组分的平均分子自由程两极化程度加强,600℃制备轻质油蒸出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2%(松木)和86%(秸秆)。酚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其分离特性,较高的热解温度促进了酚羟基的产生,从而使酚类物质从蒸出部分(distillation fraction, DF)向残留部分(residual fraction, RF)中转移。分子蒸馏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生物油的有效分离,得到的DF中主要包含酸、酮和小分子酚类,RF则以糖和大分子酚为主,除了羟乙醛和苯并呋喃等化合物外,生物油中的大部分化合物的富集程度都可以达到90%以上。该研究可为快速热解生物油的分离及其后续提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
为了将多级旋流分离技术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并解决旋流器的水力停留时间短、分离效率低等问题,根据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尾水特点,结合工业标准150旋流分离器的结构参数,设计了一种串联式旋流分离器。该研究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结合雷诺应力湍流模型与离散相模型,建立了串联式旋流分离器的三维两相内流场数值计算模型。在对比试验数据验证计算方法有效性和流场网格独立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进水口流量、锥角、颗粒粒径和密度等参数对旋流器的流场特征和分离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多级“旋流+过滤”组合式池塘养殖尾水固液分离技术。研究表明:随着进水口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两级旋流器内流场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分流比、压力降均增大,涡流强度增强,对于粒径为75μm颗粒物的分离效率明显提高,而对于粒径为5μm颗粒物的分离效率变化不显著;随着旋流器的锥角减小,水流阻力、压力降和分流比均降低,有助于增加颗粒物在旋流区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其分离效率;随着颗粒物的密度和粒径增大,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提高,对粒径为75μm沉淀物的分离效率可达80%,对同粒径悬浮物的分离效率约为60%,但对于粒径为5μm的2类颗粒物而言,分离效...  相似文献   
26.
膜分离技术在大型养殖场沼液处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型养殖场沼液具有产生量大且集中、养分含量低、可能含有抗生素残留等特点,若处理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膜分离技术可对污染物进行高效分离去除且操作简单,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总结分析了应用于大型养殖场沼液的膜分离技术工艺,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膜分离工艺对养殖场沼液中碳、氮、磷和抗生素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膜分离技术在养殖场粪污处理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为膜分离技术在养殖粪污处理利用领域的广范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7.
采用淹水非种植水稻土微环境模式系统,对水稻土进行1 h和1、5、10、20、30 d淹水培养,利用PCR-DGGE技术检测、多元统计分析淹水培养过程中地杆菌科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淹水培养过程中地杆菌科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演替性变化:由r-对策优势种群演替至k-对策优势种群,且群落结构由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培养1 h和1 d处理间相似性最低,群落结构变化最大,20 d和30 d处理间相似性最高,群落结构变化最小);该过程中,地杆菌科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在1 h处理中均为最小,5 d处理的最大;CCA相关性分析表明,淹水培养过程中Fe(Ⅱ)浓度与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证实该类微生物对于异化铁还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测序结果表明,19个优势DGGE条带与来自水稻土中的未培养地杆菌科微生物亲缘关系相近。  相似文献   
28.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潮白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定量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量化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该文以华北土石山区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WY(annual water yield)模型及分离评判法定量分析了1956-201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潮白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年径流量在1979年发生减少突变;气候变化是潮河、白河流域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59.3%和93.5%;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相对较小,分别为40.7%和6.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年径流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林地对径流变化贡献率平均达到67%,耕地和草地分别为18%和15%,水域、未利用地因所占面积比例小,与流域年径流变化相关性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had been achieved until now by using the silica gel-freezing method. Recently, the freeze-drying metho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microorganisms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The 10% skim milk-l% pyruvate or glutamate ratio was optimum as a dispersion-medium, and the preserv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freeze-dried cells was effective at -80°C. This method of preservation was found to be considerab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silica gel-freezing method.  相似文献   
30.
To separate soil humic acids (HAs) into their constituents and characterize them,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7 M urea using a preparative electrophoresis system. Two types of soil HAs were fractionated into nine fractions by PAGE. The dark-colored constitue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by precipitation on acidification, and the brown-colored constituents dissolved in the acidic solution of fast-moving fractions were recovered by adsorption onto DAX-8 resin. 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HPSEC) confirmed that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HAs were separated based on their molecular size by PAGE. The dark-colored constituents exhibited higher degrees of humification than did the corresponding unfractionated HAs, except for the constituents remaining in the electrophoretic gels at the end of electrophoresis.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dark-colored constituents changed regularly: the content of carboxyl groups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s of proteinous, aliphatic and polysaccharide moieti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lecular size. The humification degrees of the constituents adsorbed onto DAX-8 resin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unfractionated HAs.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DAX-8-adsorbed constituent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dark-colored constituents. Observation of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under blue light (470 nm) and HPSEC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t an excitation wavelength of 460 nm and an emission wavelength of 520 nm showed that green fluorescent substances were largely concentrated in the smallest molecular size fractions and were partitioned into both the dark-colored precipitates and DAX-8-adsorbed fractions. The proportion of organic carbon recovered by precipitation and adsorption onto DAX-8 resin was 45–63%, indicating that substantial parts of the HA constituents were missing. The unrecovered constituen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acid-soluble, nearly colorless substances. The dissociation of the acid-soluble constituents from the acid-insoluble dark-colored constituents during the preparative PAGE of soil HAs was ascribed to disruption of hydrogen bonding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caused by concentrated u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