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93篇
农学   160篇
基础科学   284篇
  150篇
综合类   1824篇
农作物   117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607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茶学文献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以茶叶为主题词检索了2001~2011年间该库收录的有关茶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些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国家、机构及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等情况。结果显示:茶学研究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发文较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韩国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学、日本的静冈大学、东京大学等,而具有影响力的发文机构为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凯斯西储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日本;主要的发文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Nutrition,主要的学科类别为化学、食品科学技术、药剂药理学等。目前茶学研究热点是茶叶食品营养与医学健康分析以及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茶叶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态势,为茶叶科研工作者及决策者提供参考,也为期刊组稿、约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2.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王海花  张继忠  杨新华  黄玺 《草业科学》2011,28(6):1214-1217
摘要: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8个专业(2007-2009年)的48篇硕士学位论文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所引文量、类型、语种、年代分布等项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探讨了研究生文献需求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建议,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唐宁  张边江  陈全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510-13512
在对普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对实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以8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为2组,分别饲喂青贮玉米和混合干草,研究山羊瘤胃和十二指肠内环境的昼夜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混合干草组瘤胃和十二指肠的pH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其日内动态变化都表现出采食后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混合干草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而十二指肠食糜的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低于青贮玉米组;③混合干草组瘤胃乙酸浓度显著(P<0.05)高于青贮玉米组,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玉米组丁酸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十二指肠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青贮玉米组均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  相似文献   
36.
苦马豆素人工抗原免疫山羊的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通过分析疯草毒素人工抗原(疫苗)SW BSA免疫山羊时对机体肝功、肾功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将30只羊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免疫A组(12只)、免疫B组(12只),免疫组依次进行基础免疫、首免、加强免疫,每次免疫前进行采血,分析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α苷露糖苷酶(AMA)、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同时检测尿液中有无SW。结果表明,免疫组与对照组的血清GPT、GOT、BUN、AMA、AKP、LDH差异均不显著(P>0.05),尿液中未检查出SW。  相似文献   
37.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小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战略的实施已显成效,相关地区应利用发展时机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确保中国小麦产业持久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巨桉11个种源8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通过20个10bp随机引物的扩增,共检测到149个位点,其中89个为多态性标记位点,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73%.各个种源多态位点百分率较高,为42.86%~55.89%,多态位点最多的是8号种源,最低的是6号种源.Shannon表型多样度估测值的统计表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种源内部.遗传变异在种源间占28.74%,在种源个体间占71.26%.Shannon表型多样度估测值在种源间为0.1720~0.2650,平均为0.2373.8号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6号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为0.0391~0.1344,平均为0.0817.这些遗传变异为巨桉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数据伦理难题,亟需探究与开放科学创新生态相适应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建立与开放科学创新生态构建相匹配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指导开放科学创新生态中的参与主体在数据创造、共享、传播、利用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开展行动,约束数据处理行为向好向善、造福社会,对于营造良好开放科学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方法/过程]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调研、内容分析法,立足数据处理伦理的相关法律、指南、框架草案、政策以及典型数据管理模型,从普适的角度出发,立足数据获取、存储、管理、使用和销毁的实践,面向广义的社会性数据,同时兼顾一部分科研数据,关联整合不同的准则内容,寻求现有准则间的共有主题和内容,归纳数据处理伦理准则的一般维度和认可度较高的准则内容。其次,本研究结合开放科学理念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从国内最新规划政策与开放科学内涵中,提炼出开放科学创新生态环境下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需求。最后,本研究通过矩阵分析综合比较两项结果,从共性和特性、准则内容与政策及理念协同等角度,分析得出开放科学创新生态构建中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框架。[结果/结论]现有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在开放科学创新生态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但仍需动态拓展。本研究结合开放科学理念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开放科学创新生态数据处理伦理准则框架,包括长治久安、协调有序和系统科学3个维度和15个要素,旨在服务于适应中国开放科学创新生态发展的数据处理伦理准则文本的进一步制定,并为机构的数据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0.
Zoonotic disease surveillance is typically triggered after animal pathogens have already infected humans. Are there ways to identify high‐risk viruses before they emerge in humans? If so, then how and where can identifications be made and by what methods? These were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driving a workshop to examine the future of predictive surveillance for viruses that might jump from animals to infect humans. Virologists, ecologist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ists from academia, federal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iscusse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obstacles to the prediction of species jumps using genetic and ecological data from viruses and their hosts, vectors and reservoirs. This workshop marked an important first step towards envisioning both scientific and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s for this future capability. Canine parvoviruses as well as seasonal H3N2 and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viruses are discussed as exemplars that suggest what to look for in anticipating species jump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re to look, prospects for discovering emerging viruses among wildlife, bats, rodents, arthropod vectors and occupationally exposed huma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 are identified and accompanied by suggestions for how to look for species jump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the beginnings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a virus surveillance capability that could predict future species jum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