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1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林业   272篇
农学   380篇
基础科学   453篇
  714篇
综合类   4416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680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当前我国在探索将PPP模式应用于农村污水治理领域时面临诸多挑战,准确识别与分析项目风险因素具有实际意义。基于全寿命周期视角,采用文献研究与德尔菲法识别出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面临的21个风险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与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构建了风险因素的六级层次结构模型并分类,以揭示了风险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项目缔约与运营阶段是关键阶段,合作单位选择是最根本的风险因素。此研究可为我国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风险分担与控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周灿芳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75-182
从都市农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贡献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对都市农业的需求:一是大湾区城市空间扩展和农业生产用地保护利用,二是大湾区城乡要素系统的优化配置,三是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一流湾区,四是大湾区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这些需求都需要都市农业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六大原则:灵活多样、合作共享、适度规模、长期战略、技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都市农业的功能与意义;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三是制定政策法规,确定都市农业的合法地位;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吸引公众对都市农业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支持;五是加强宜机化农田建设,增加都市农业设施装备和经营管理投入;六是加强都市农业理论模式和政策法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在合理筛选控制变量和对农户生计策略类型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基于CFPS两期全国整合样本的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及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农地转出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出对农户采取农业型和农兼型生计策略产生了显著负向作用,对非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对兼农型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有限,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可以通过调整自家的生计策略适应农地转出所引起的变化。另外,通过多种匹配方法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证实估计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大对农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力度。依据不同类型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农户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的差异化鼓励政策,带动发展具有当地特色且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非农“产业”,实现农地转出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手工搜集的1978—2018年中国政府颁布的206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文本,从政策发布年度、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发布形式、政策作用对象、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力6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在数量上呈整体持续上升态势;农村环境管理政策经历了探索起步(1978—1989年)、初步形成(1990—2004年)、快速发展(2005—2013年)和全面推进(2014年以后)4个阶段的演进;政策发布主体的行政级别较高且呈现多元化特征,政策联合决策程度高,但政策之间统筹性和协调性较低;政策绝大多数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发出,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原生态保护层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不够;命令控制型政策是政府最为偏好的农村环境管理政策工具,经济激励型、信息公开型和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政策整体效力的提升主要由政策发布数量驱动,政策反馈不足、政策措施较少和政策目标量化程度低是导致政策平均效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追求更加强烈,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需求随之增强,作为乡村记忆符号的祠堂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祠堂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社会性、传承性、稳定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发挥着保证、凝聚、育人和激励等功能。将祠堂文化与乡村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通过推进美好乡风和乡村振兴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6.
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意义长远的全局性事业,面临诸多难点,需综合施策,促进乡村持续兴旺发展。建议通过改善乡村人居条件,打破非农居民下乡定居政策壁垒,破解活力人口流失难点;不拘一格组建村班子,解决村支“两委”战斗力不强难点;发挥村骨干作用,公开透明处理乡村事务,融洽干群关系,解决干群疏离难点;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协调农民流转意愿,解决土地统一流转难点;政策引导,推动资源按市场规律下乡,解决资源下乡难点。  相似文献   
10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焉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整治情况的分析,发现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部分村庄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厕所、自来水等改建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村民人居环境认知存在不足,主动参与家园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  相似文献   
108.
作为"乡贤研究会"首创之地和"新乡贤"概念诞生之地,绍兴市自然也是新乡贤队伍建设的先行之地,已经成为全国乡贤文化之乡和新乡贤队伍建设的标杆。绍兴市的新乡贤队伍建设,肇始于2001年上虞乡贤研究会的成立,在2015年的乡贤政策年臻于高峰。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定位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起"补位和辅助作用"的近2万新乡贤队伍,在乡村经济、文化、公益、自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了新乡贤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结构相对失衡,以及党政介入过度、党政机构与新乡贤组织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晰等问题。解剖这一领先全国的典型个案,对于其他地区的新乡贤队伍建设和现代乡村振兴,无疑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10.
Fa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ontemporar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and social talent demand,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the talent training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Based on the teaching platform,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mode,implemented modular teaching,took the occupation as the guidance,carried ou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and delivered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to the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